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记者责任和使命的选择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8 05:45:22   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晚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 辛晓青

去年夏天,我收到一条短信:“辛记者你好,明天把你家孩子不穿的衣服,给我家的孩子带一些,如果没有的话,就等下一回吧!谢谢!”

一个很普通的求助,但在这30多个字的背后,我似乎看到一个难过的妈妈,面对手机屏幕,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又一个一个删掉,发,还是不发?她把手机拿起,又放下……把认识的人想了一遍,才想到了我采访中认识的低保户王敏,她想我一定会参加次日的捐赠活动,她期待我能给她12岁的儿子找件合适的衣服。

王敏右手残疾,丈夫腰椎变形,一家三口靠低保生活,第二天到现场我把外甥的衣服给她,她流着泪告诉我,说从小到大没给儿子买过新衣服,这几件衣服很新。

那天回来,我向总编辑汇报后,郑州晚报立即发稿,向全市倡议:向低收入人群捐出旧衣服。稿件刊发后,短短一周时间,民政局爱心超市的仓库就被市民的衣服塞满了。当我们和民政部门把衣服送到荥阳贾峪的石棚村时,又意外发现了那个二十年如一日招呼着70多个残疾人生活的好嫂子李春凤。

我记得那天送衣服,崔留柱家,老大智障,老二偏瘫,老三残疾。在院里楼梯下腥臭的黑洞里,看到30年未踏出洞口一步、赤身裸体黑魆魆、目光惊恐的老三,80多岁的老母和偏瘫的老二,相互搀扶着,平静地接过李春凤手里一家四口的衣服。自认为感情控制很好的我,眼泪瞬间失控。

第二天,郑州晚报又发出了两个版的报道《助残20年,大家都叫她“嫂”》。

那个5月,我奔波在困难人群里,奔波在基层民政部门,埋在旧衣服堆里,李春凤也与民政部门结了对子,通过我们的报道,她也荣获了当年的中华慈善奖。

【 作者:辛晓青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