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伟大设想到宏伟蓝图
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是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盛世治水,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水旱灾害频仍,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展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重整河山的胆略和勇气。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状况,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从此,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了长达50年的民主论证和科学比选历程。
跨流域调水绝非创举
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是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19世纪中期,跨流域调水工程开始兴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已达160多项,分布在24个国家。其中已建的调水工程调水量较大的是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年调水量148亿m3;距离较长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北水南调工程,输水线路长900km,调水总扬程1151m,年调水量52亿m3。
长江有充足的水资源保障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水资源丰富且较稳定,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00亿m3,特枯年有7600亿m3。长江的入海水量约占天然径流量的94%以上。从长江流域调出部分水量,缓解北方地区缺水是可能的。
这是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以长江为水源地的基本依据。同时,从长江调水地理条件优越。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大半个中国,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地区,中下游与最缺水的黄淮海平原及胶东地区相邻,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经济技术条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反复比选论证,科学决策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编制,广泛利用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集思广益,民主参与,科学论证,实现了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集成。据统计,先后有24个经济、社会、环境、农业、水利等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余人次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召开100多次研讨会,研究讨论50余种比选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的科学决策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更体现在实践探索上。东线江苏段工程依托的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就是实施跨流域调水的成功尝试。
它于20世纪50年代开工建设,经过几十年建设和运行实践,规划论证初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长江口海潮入侵问题、苏北土地盐碱化问题等,均得到圆满解决。东线穿黄工程早在1973年就开始组织进行方案研究,1986年正式开挖,并在探洞施工中进行了多项科学试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中线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建设初期,就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需要,在坝型设计、移民安置等方面留出了空间。这些成功的实践和探索,为南水北调工程全线开工建设积累了经验。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