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贫困乡脱贫调查:移民、资源进山等多管齐下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7 09:19:00   来源:南方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资源进山贫困后退

  大山多的是人,缺的是树,更缺资金、信息和社会资本,社会组织、企业进山,贫困的坚冰加速融化

  人口减少,生态恢复,解开了东山贫困死结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资金、资源、劳动技能的匮乏,留守在本村的1500多个村民依然有不少属于贫困户。

  “搬迁是一条好路子,但是并非所有村民都能够搬迁。”东山水岩村村民陈什养说。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水岩村进行搬迁移民的时候,他家里有重病的父亲和弟弟,还有三个侄子,最小的才一岁,如果他当时搬迁,重病的父亲和弟弟以及幼小的侄子均无人照顾,于是他只能留下来。后来,父亲和弟弟病死了,他就不得不留在村里照顾几个幼小的侄子,过着贫困的生活。

  “东山村经过多年的搬迁之后,常住人口已经从1万多人减少到1000多人,资源虽然匮乏,但是已经承载得起。”李河说,让东山村所有的人都搬迁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对因种种原因留下来的人进行帮扶,让他们在本地脱贫致富,也是一个选择。

  “东山的贫困并不是因为人懒或者笨,只要给机会,我们同样可以闯出一片天。”东山村民李友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个观点。三年前,他用自己的积累,再东借西凑,办起了一个有400多头生猪的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与温氏企业合作,年收入可达10多万元,成功脱贫致富,还被选为县人大代表。

  “温氏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进驻,带来了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带动了不少农民脱贫致富。”杜步镇镇委书记罗建文说,贫困地区并非天生就应贫穷,关键是资源匮乏,有了资金、信息和社会资本等各种社会资源进山,贫困的坚冰便会加速融化。

  “双到”扶贫的开展,也帮助了大量村民脱贫致富。“东山村现在的村民已经不多,关键是各界要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佛山市南海区宣传系统是东山村“双到”扶贫的对口帮扶单位,该区的驻村干部李科长告诉记者,南海区自“双到”帮扶东山村以来,通过改善该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优势种养业,已经使该村的贫困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我们促成佛山市禅城嘉宇地产公司、阳山扶贫开发公司和村委会三方合作,成立益生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利用东山村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种养业,帮扶东山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李科长说。除此之外,南海还帮助东山村建立东山羊养殖基地,种植优质油茶树。

  “事实上,东山村的一些特色产业还是不错的,比如说,东山的腐竹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腐竹,东山的养殖业和种植业也有一些优势。”李科长说,关键是要让各种资源进山,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探访昔日广东贫困“四大金刚”

  在今年的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再接再厉,继续打好消除贫困歼灭战,争取早日彻底甩掉“最穷的地方在广东”的帽子。而“最穷的地方在广东”,上个世纪90年代被称为广东贫困乡镇“四大金刚”的清远市阳山县东山乡(现改为东山村合并到杜步镇)、清新县白湾镇(现改为白湾村合并到石潭镇)、英德的岩背乡(现与明迳镇合并为黄花镇)、乐昌的沙坪镇当是最典型的代表。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特别是近两年的扶贫“双到”之后,昔日的贫困“四大金刚”有什么变化?其脱贫之路对改造“穷广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日报社总编辑张东明带领记者分四路深入曾是广东最贫困的四个乡镇采访,并从今天起推出“探访昔日广东贫困‘四大金刚’”系列报道。

  -人物速写

  “2007年底汪洋书记来我家的时候,我家里很穷,一天三餐两顿吃番薯,只能吃上一顿米饭,一个月最多能吃一次肉。”当记者探访阳山县东山村,来到村民周桂芳家的时候,周桂芳激动地说:“现在我餐餐有米饭吃了,一星期还可以吃上几顿肉。”

  周桂芳是东山村典型的贫困户。他回忆说,2007年底,刚刚到广东上任的汪洋书记来到东山村调研,来到他家,那时候他三个小孩都在读书,自己身体又不好,家里靠种几亩旱地为生,收入少得可怜,只能靠番薯和玉米糊度日。

  不久之后,“双到”扶贫的春风吹到了贫困的东山村,周桂芳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

  “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家里已经有3部手机了。也吃上了米饭。”周桂芳说,以前吃番薯吃怕了,现在就是不大想吃番薯。

  不用天天吃番薯

  家里有3部手机

  东山村村民周桂芳:

  -记者观察

  “双到”后亟须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昔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贫困大山现在大面积崩解,看似无法解开贫困的死结现在大大松动,东山村的脱贫之路告诉我们,要啃下扶贫济困最难啃的骨头,长期的关注、制度的创新和多方的参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贫困问题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关怀。”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话,这句话也引起我们产生了新的思考:在“双到扶贫”任务完成之后,如何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一些积重难返的贫困人口,虽然在‘双到’之时能够脱贫,但是‘双到’结束之后,这些人还有返贫的可能。”李河说,对东山村的一些村民来说,在“双到”扶贫基本完成任务之后,如何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尤为重要。

  “搬迁的移民大多数还是过得不错的。但也是有一些人在搬迁后户口问题得不到解决,子女读书遇到了问题,有些人搬迁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还有一些由于种种原因,生活依然贫困。”该负责人说,这些问题表明,贫困地区的搬迁移民依然需要各界的关怀。(张东明 陈清浩 邓红辉 黄津 唐志荣 肖剑平)

【 作者:姚培硕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