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瓜果飘香。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务滋村,平整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成片的果园,广梨、黄金梨等水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来往穿梭紧张忙碌,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里水果能有今天的好形势,农业保险可是立了大功。”村支书朱海元感触颇深。务滋村种植水果的历史十分悠久,最老的梨树长达百年,但过去因为常受风、雹等灾害侵袭,村民们不敢投入资金改良品种,一直死守着老树“靠天吃饭”。
2007年,北京市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将务滋村的梨、桃等水果纳入了保障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有了农业保险做后盾,务滋村水果产业驶上了快车道,去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
务滋村的变化并非个案。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海平表示,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五年来,覆盖面稳步扩大,风险保障作用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农民、保险公司和政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农民有底气——
政府出大头,农民出小头,天灾面前不再犯愁
“政府出大头,我们出小头,小钱换来大保障”提及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好处,北京长沟金帆养殖场场长王秀芳如数家珍,“以前一遭灾几年翻不过身,现在有保险撑腰踏实多了。”
王秀芳是个养猪已近十年的“老把式”。“猪可不好侍候,很容易生病”她说,刚开始几年,常常一场大病下来,投入就全都打了水漂,“那时候特别想入个保险,可谁给你保啊”。
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启动的消息传到了场里,王秀芳第一时间投了保。“市里补贴50%,区里又补贴30%,一头生猪自己只需负担7元,就能获得700元的风险保障,这个保险划算!”今年前9个月,养殖场585头猪因病死亡,关键时刻,保险公司送来了32万元赔偿,“这些钱是雪中送炭,基本可以保本,再生产不愁了!”
不仅补贴力度大,而且理赔也快速、安全。王秀芳说:“从报案到最终赔付,只要10天左右就能拿到钱。”有了农业保险做靠山,养殖场的规模从2008年的存栏1500头,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头。
赔多赔少谁说了算?市农委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赵乐说,老百姓都希望能多赔点,但保险公司的每笔赔付都要有依据,为解决这一矛盾,农委专门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建立了市区两级的农业保险专家库,当农户和保险公司发生纠纷时,便由专家实地查看,出具权威鉴定报告。“第三方的介入,让双方都能信服。”
制度上理顺了,机制上畅通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大幅提高。全市参保农户数量由2007年的4.38万户次稳步增加至2010年的26.91万户次,增长了5.2倍。截至2010年底,参保农户占到44.2%,农民的风险意识、市场意识明显提高。
企业有劲头——
政府分担风险,农险从人见人推,到大家都来抢
“请农户们稍等一会,我们马上就赶过去查勘”,9月23日一大早,华农财产保险房山支公司总经理李艳良接到了石楼镇吉羊村干部打来的电话,“十一”期间村里组织收玉米,村民希望尽早确定今年的最终损失。“没有服务,谁来你这儿投保?”放下电话,李艳良丝毫不敢懈怠,带着两个查勘组直奔村里。
“以前农业保险是‘排球’,人见人推,现在则是‘篮球’,大家都来抢。”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蔡兴生说,政府分担风险,保险公司压力小了,从事农业保险不再是白忙活,一样有钱可赚。
为了充分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北京没有走“共保”、“联保”的老路,而是采取了政府主导下的商业运作模式,选择四家保险公司参与运作,营造了一个“适度竞争”的农业保险市场。
“政府主导并非一切由政府说了算,而是要尊重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不介入农业保险的具体经营,仅是在超赔风险发生后,承担超赔责任。”李海平说,当赔付率超过160%时,保险公司实行赔付封顶,剩余赔付责任则由政府承担。“政府通过购买再保险将风险进一步分散,确保巨灾发生后,超赔资金能及时到位,解除保险公司的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北京还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帮助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从事政策性农险的保险公司,每年都能获得其保费收入的10%,作为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政府给予保险公司资助,并非意味着放松了监管,农民利益始终要放在首位。”赵乐说,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三方审计制度和跟踪问效制度,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保险公司进行审核,政府依据审计结果拨付相关补贴资金。
风险降低了,收益上去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各家纷纷创新业务。华农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率先承保了政策性农机具综合保险,结束了北京农机具没有商业保险的历史。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北京分公司则将防灾减损触角向前延伸,通过与区县气象部门合作,适时提供人工增雨及防雹服务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损失。
政策性农业保险成了“香饽饽”,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经过五年的发展,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覆盖全市13个郊区县和首农集团等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险种由初期的12个稳步增加到19种。截至2011年9月底,累计保费收入14.22亿元,简单赔付支出9.22亿元,受益农户44.01万户次,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风险保障达359.34亿元。
发展有空间——
农民盼提高保额,扩大险种,获得更全面保障
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农业在北京依然是“弱质产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近年来,极端气候和市场价格波动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急需一把更为牢固的“保护伞”。
尽管这几年农业保险险种不断增加,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但与农民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务滋村,果农张秋田说:“生产资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快,每亩梨3000元的保额显得有点低了,真要是遇到大灾,很难保得住本钱。”老张希望能根据市场形势适当提高保额,“保费提高点,一亩多个几块钱果农受得起,保额高了咱农民心里才能真有底气。”
险种数量的缺口也在加大,很多区县都明确提出希望能增加险种数量。如门头沟提出增加香椿、玫瑰花、鲜杏等产品;大兴提出增加简易温室保险险种;昌平则建议增加板栗、核桃等险种。
专家建议,应尽快结合北京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掘可保资源,在符合地区发展和农户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险种和保额设置,更好地满足基层农民的风险防范需求。
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服务水平,也与快速增长的市场形势有一定差距。记者在多个县区走访发现,商业保险公司的服务网络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季节性的要求,人员数量与保费收入规模不成比例,造成了农户参保意愿强而公司承保能力弱的问题,农业灾害频发季节查勘理赔人员不够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房山区农委副主任焦迎彦认为,提升农险服务水平,应充分利用村委会、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等的网点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完善农业保险营销的网络建设。据了解,房山正在酝酿“保险村”、“保险镇”试点,保险服务将逐步向农村基层延伸。
此外,蔡兴生也指出,农民的保险意识有待强化,也是制约当前农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连续几年没有发生灾害,很多农民就会认为自己的钱白交了,投保积极性就会降低,“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普及力度”。
据了解,针对制约政策性农业发展的诸多瓶颈,近日北京市专门制订了《“十二五”时期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对未来五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政策、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做出了积极可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到2015年末,保险覆盖率将达到50%,保障程度将达到80%,一张更为强大的保护网正在全面张开。记者 陈仁泽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