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光明日报:从艺,切莫淡忘了“我是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5 16:16:00   来源:光明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近年来,文艺界出现了某些创作远离生活、远离大众,闭门造车、粗制滥造,拿文艺当儿戏、把群众当傻子的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制造出的产品总会“穿帮露馅”,被人们识破和唾骂。

  艺术高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文艺界怪现状屡见不鲜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忘记了“我是谁”,或者根本就弄不清“我是谁”。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影视剧同名翻拍风盛行?从什么时候起,一部谍战剧卖座后,许多同类型作品马上蜂拥而至?从什么时候起,体裁和题材的限制成了文艺作品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某些“艺术家”缺乏创新精神,每天坐在家里,或者找个幽静的宾馆、别墅,天马行空地想象着大众的现实生活,闭门造车地编排大众的喜怒哀乐。贫乏的想象力和生活体验,加上制作方“高效高能高产”的要求和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创作者只能流行什么创作什么,只能让收视率、上座率、票房等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艺术的生命力自然会枯萎,这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眼下,一些创作人员骨子里流的是享受的血,念的是实用主义的经,远离大众、远离生活成了正常现象。这与我们老一辈艺术家深入生活的精神相去甚远。早年北京人艺拍《龙须沟》,焦菊隐导演带头组织演员去龙须沟体验生活,演员们一待就是两个多月,撰写观察日记和角色小传。话剧演出后引起轰动,就连龙须沟的居民都承认,戏里的角色简直是从沟里走出来的。现在的观众,得有多大的福气才能看到当年的经典。演员赶场、走穴、拍广告、做宣传、制造绯闻和八卦新闻,他们已经乐于浮华的生活,根本不会为了体验生活下基层“受苦”。脚步一旦飞起来,再想慢下来谈何容易。

  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旦站在舞台上,就飘飘然,被廉价的掌声搞得晕头转向,真以为自己是“上帝”,高高在上。他何曾想想,我们是谁?谁给了我们舞台?我们有何权利俯视大众?文艺需要土壤、需要浇灌,土壤是什么?是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浇灌是什么?是文艺工作者对作品精心的呵护,是文艺工作者赋予作品的独一无二的灵魂和灵气。我们有些人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不知道“我是谁”,以为文艺是神圣的,他们就应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殊不知丢掉了根和本。

  其实要弄清楚“我是谁”很容易,那就是要热爱和呵护脚下的土地,真诚面对艺术和人民。在这个前提下,就会知道“为了谁”、“依靠谁”。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不是空喊口号,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应该像舟和水、仆和主的关系。我们应该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当老师。我们的一切成就和荣誉都是人民群众给的,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的创作来源和服务对象。只有拥有对日常生活的深厚积累和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挚爱,我们的文艺家才能永葆旺盛的创造力,才能创作出内涵丰富、形象生动、打动人心的经久不衰的文艺精品,才能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回报给社会,我们才配拥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 作者:张曦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