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潘启雯
在艾萨克森看来,乔布斯也是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与希特勒有种种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其擅长在公众面前激情演讲,都能掌控大众欲望,又都对“美”极其有研究。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要求下属对自己保持绝对忠诚。
其实,名满天下的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多年前就到了该找人写传记的时候了。可乔布斯却说,“活着的时候不该出版自传,现在还不到回忆的时候”。然而,两年前的2009年,乔布斯的妻子劳伦打电话给美国阿斯彭研究所CEO、前CNN董事长和《时代》杂志总编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Isaacson),说“如果你要写他(乔布斯)的传记,那最好现在就要开始了……”
艾萨克森因曾为爱因斯坦、富兰克林、基辛格等名人著传而名声大噪。所以,早在2004年乔布斯找到艾萨克森时,他拒绝了乔布斯的请求,艾萨克森那时认为“乔布斯仅是一个企业家而已”。没过多久,艾萨克森了解到,乔布斯当时已身患胰腺癌,正准备动手术切除肿瘤,于是改变了主意,答应为乔布斯立传。这才有了这本《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信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呈现了颇多“第一手资料”和“现场感”的“独家传记”。
天才、圣徒、纯粹、狂热、恶魔、傲慢、孤僻、暴躁……最好与最坏的词都可以套用在乔布斯身上。可是,对这样一个固执、偏颇,被认为是专制而暴躁的人,世人却经常艳羡地谈起他的狂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带来的种种传奇故事。不过,艾萨克森却认为:“他的个性、激情、完美主义、阴暗面、欲望、艺术气质、残酷以及控制欲,都跟他的经营理念和最终的创新产品交织在一起。”
相信很多人都记住了那个身着旧牛仔裤、宽松T恤衫,站在简约的白色苹果标识前演示新产品的清瘦身影。作为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不需要身着华服就能压得住场的人物,他演讲慷慨激昂、充满情感。他对产品的说明要求图文并茂,语句既像散文,又像诗篇,让人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个被逻辑和科技理性包围的产品,而是一个个带有感性与艺术光辉的“创新作品”。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说过,“创新是现代工商业社会的根本动力,而企业家作为现代工商社会的灵魂,他们身上肩负着‘创新职能’。企业家必须要‘无中生有’,不断把从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不管有怎样的缺陷,乔布斯无疑是当代最合格的企业家。
与家世显赫的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等人完全不同,乔布斯曾是弃儿,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送人。其养父母是一般蓝领工人。他也没有完整地读过大学,所就读的里德学院也仅是一所全美排名50名之后的文理学院,远不如杨致远、杰克·韦尔奇那样求学于名校。但乔布斯并没有先天的劣势,他在地下车库开始其职业生涯时,得到了百万富翁马尔库拉的资金支持。虽然里德学院是一所小学院,但却有着高度开放的自由办学的精神,拥有学生自主管理的核反应堆,其开放与独立可见一斑。而乔布斯出生的旧金山硅谷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是美国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也是民权运动和各种雅皮士文化的重要阵地。
作为移民后代的乔布斯,自幼耳濡目染这一开放创造精神,其大胆的创造力,对于美和艺术的超凡想象力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当然,乔布斯没有因为特立独行而被孤立。美国长期以来对企业家精神的鼓励,对创新的激励赐予了乔布斯非凡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让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
当林肯待在小木屋里无学可上,只得接受父母有限的家庭教育,并且也没有网站可以浏览时,“历史上的先例告诉我们,没有技术同样可以成就一个伟人”。乔布斯则说,“先例也告诉我们拥有技术也能变成一个有趣的人。”而比林肯晚生10来年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曾预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诚然,从地下车库制造出的麦金塔电脑到如今风靡世界的iPad、iPhone,乔布斯以领先一个身位的优势,引领着世界IT业向前奔跑。就算曾经陷入长达10年的事业低谷,也绝非是由于因循保守所致,而是因为寻求技术创新和拓展所致,即乔布斯一直“活在技术与艺术的交叉点上”。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推出了“不同凡想”系列广告,这则广告中出现了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约翰·列农、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爱迪生,穆罕默德·阿里、马莉亚·卡拉斯、甘地、希区柯克、毕加索等人。画外音这样说,向这些疯狂的家伙们致敬,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惹是生非,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他们或许是别人眼里的疯子,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去世后,网络上再度出现这则广告的视频,是乔布斯自己配音的版本,他可以毫无愧疚地和他所崇拜的先贤们并列。从这个意义上看,说乔布斯的“另类思考”成就了苹果毫不为过,反主流的创新正是苹果文化的核心之一。
关于乔布斯的经营和创新方针,艾萨克森特别引用了“冰球大帝”韦恩·格雷茨基的名言,“我滑向球将要到达的地方,而不是它已经在的地方。”乔布斯的生涯极大地影响了硅谷风险创业的传奇,他将美学至上的设计理念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他对简约及便利设计的推崇为他赢得了许多忠实追随者。对此,乔布斯表示,技术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如何确定产品和目标消费者。而曾与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
个人电脑前辈阿伦·凯则一语道破,“乔布斯懂得人的欲望”。难怪,“饥饿销售”成了乔布斯的另一个成功概念。正是苹果制造饥饿效应的销售策略令存货比需求少,遂使每一代iPad、iPhone推出,“果粉”们都会大排长龙。乔布斯就是这样善于掌控“人的欲望”的天才。乔布斯创新精神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当然不止这些。他成功说服唱片公司使用iTunes服务,这让消费者有了更简便地从网上获取音乐的方式;iPhone的问世则颠覆了两个行业——— 计算机及手机;iPad则正在取代传统的出版业。当然还有乔布斯创立Next公司时收购的Pixar,后者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制片公司,这都归功于乔布斯独特的审美观及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
不过,在艾萨克森看来,乔布斯也是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与希特勒有种种相似之处。两人都极其擅长在公众面前激情演讲,都能掌控大众欲望,又都对“美”极其有研究。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要求下属对自己保持绝对忠诚。幸好乔布斯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的邻居都是“硅谷”元老——— 惠普公司的职员,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恰好个人计算机风潮当时开始在硅谷出现,乔布斯的精力由此完全投到IT世界中。但这并不影响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造世界的新蓝图。
被抛弃、辍学、嬉皮浪游烙印、辞职、死亡……乔布斯的一生似乎永远处于“不安”的状态中,他几乎从未找到稳定如一的现实与精神的家园。为了给自己内心的困惑找到答案,他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定、执著与激情。或许正是这样的“不安”造就了他的特立独行,让他能游走于体制和世俗的内外,保持天才的创造力和忠于内心感召的专注力,为冰冷的科技赋予人性、艺术甚至宗教的神圣气质。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