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调查称河南农村学校空巢严重 生源少校园成菜地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2 12:28:00   来源:大河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平顶山一所山村小学里,一个年级仅有6个学生。河南商报记者 田仲煜/摄

  编者按:

  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认知世界的窗口,除了父母,就是村头的学校。

  那里可以捉迷藏、踢毽子、满校园里追跑,更可以通过课本、粉笔头,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如今的农村学校却凋敝了。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校园荒草萋萋,教室屋檐群鸟栖息。

  乡村学校怎么了?我们能否再次找到儿时的回忆?一个月来,河南商报记者行走在乡间大地,探寻着一个又一个的乡村学校,问询着答案,始有此系列报道《不该被遗忘的乡村学校》。

  这是已被合并的松园小学校长所说的话

  一个班几个学生,一个老师教所有科目…… 已成为农村中小学的普遍现状商报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生源流失、师资不齐、设施落后等正导致众多农村中小学呈现空巢之象。

  一个班级五六个人,一所学校不到10个老师,一个老师包揽所有科目……在城区学校人气爆棚的对比之下,这样的数字更显得不真实。但,这是河南农村中小学的普遍现状。

  生源流失、师资不齐、设施落后等,已导致众多农村中小学呈现出空巢之象,而这种空巢之势还在加剧。在城镇化加速的大潮中,乡村中小学正在逐渐地被遗忘。

  小学被合并废弃校园成菜地

  10月,永城市芒山镇原松园小学里,55岁的郭香莲种了一片菜地。在这所小学工作了37年的她,今年3月份退休离开了讲台,学校也被合并了。

  郭香莲一毕业就被分到松园小学当教师,在这里,她曾教过一家祖孙三代人,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来我们小学上学的大都是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我还教出过不少高才生呢,有考上郑大的,还有考上研究生的呢。”说到学生,郭香莲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在她身后,是空荡荡的校园;不大的水泥空地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最北侧的3间教室,被成堆的大豆堵住了门口;再往南,18间的两排砖瓦房立在杂草中。

  最初,松园小学是1978年在三间土屋基础上办起来的。1990年,村里集资,村民们出力,把土屋翻新成平房。2006年,政府又拨款盖起了这18间砖瓦房。

  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现在,松园小学的名字已不复存在,“9月1日开学时,接到上级通知,让合并到柿园小学,老师们也被分配到其他学校了。”

  再教下去,孩子们会被耽误的

  郭香莲明白,被合并是没办法的事。学校被合并前,整个学校才66人,“就觉得自己带着带着,就把孩子都带得跑‘散窝’了。”

  1997年,松园小学人数最多,有326人。那之后,学生每年都少20个左右,今年是学生最少的一年。这些数据,原松园小学校长张目林都记在心中。

  合并前,学校8个老师硬是撑了一个学期。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由教师包班,剩下老师负责三、四、五年级,张目林也上阵负责四、五年级的数学。

  即使如此,除主课外,每个班也开有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

  “学校设施有限,体育课是自由活动,音乐、美术老师们都不会,只好发了教材,让学生自学。”张目林说,他带领的学校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倒闭了,他比谁都难受,可有啥法,“整个学校只有66个孩子,再教下去,他们在这儿会被耽误的,去柿园小学还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他口中的柿园小学,有单杠、双杠、篮球场地、乒乓球台等,还被永城市评为七星级学校。

  “松园小学合并到我们小学,中心校给我们也拨了老师,重点培养一所小学的力量要比分散培养力量更能教育好孩子。”柿园小学副校长蒿广彬说。

【 作者:张尚初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