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村庄为一艾滋病孤儿单独建小学 读书7年仍二年级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2 10:2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小峰经过村里的小路

  “同学们好。”老师对教室里唯一的学生说。

  “老师好。”小峰含混地应了一句。

  数学课过后是语文课。小峰趴在二年级(上)的语文课本上,读得磕磕绊绊的。“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他用食指点着,每读几个字,就停下来抬起头,迟疑地看一眼王立军。老师点点头,他才低头继续读下去。

  课间休息,王立军陪小峰打了会儿乒乓球,又站在空荡荡的墙根下晒了晒太阳。“要是在以前的学校,这会儿学生们全在这儿晒呢,你挤我、我挤你的。”王立军说。如今,乡间小路上很难再看到孩子们的身影。对面的村小已经变成一家木材加工厂,堆满了粗糙的木头。

  小峰也是这个村庄里最后的艾滋病患者了。

  2008年12月,小峰母亲艾滋病病发又感染上脑病而去世。这个种得一手好庄稼的女人,走的时候不到39岁,身上还打着吊瓶。

  小峰被吓得眼泪也没有了。可是在火葬场,当母亲被推入火化炉时,他哭了起来。

  十几天后,天生一副好嗓子的父亲突然说不出话了。王立军骑自行车赶到他家时,这个男人睁着眼睛平躺在床上。王立军把手在他眼前晃了晃,一点反应也没有。就在两天前,他们还坐在一起抽烟。那时王立军还跟他说:“不要老送孩子上学了,也该让他锻炼锻炼。”

  在床上躺了19天后,他永远闭上了眼睛。

  小峰带着家里的彩电、装着照片的红皮箱还有一床军绿色的铺盖,吸溜着鼻涕住进了姑姥姥韩玉君家。这是他在村里最后的亲戚,也是唯一愿意接纳他的人。

  “我恨他,恨得顶顶的,他死了我都没去看。”如今,提起小峰父亲,59岁的韩玉君仍然咬着牙。“他娶的可是我哥的闺女呀!”当年,她的丈夫老洪看着邻居这个小伙子老实又能挣钱,才把侄女介绍给他。

  小峰家的土地和房屋被变卖后,遗产分成了几份。可谁来抚养小峰,几个亲戚却推来推去。姑姑的理由和当年村里的家长们一样,怕自己的孩子传染上艾滋。姥姥也不愿意接他去家里。照片里曾经亲密依偎在一起的家人,在现实面前拉开了距离。

  14岁的小峰已经明白了生活中的变故。“我爸还没死,我姑就问我爸,那些钱哪去了。我爸说不知道。我都知道,就藏后边了……我姥姥不要我。我去我姥姥家玩,吃完饭让走,我说我不走,不走干吗,在这呆着。我姥姥就叫我走,我大舅也叫我走,那我还呆着干吗?”

  没人问这些问题,可他不知道被触及了心里哪处,眼睛盯着墙角,说个不停。很快,他又恢复了往常的样子,双手插在裤兜里,垂着肩膀,偏着头,脸上有些不屑的神情。

  韩玉君家没有小孩,她的女儿已经出嫁了。村委会答应每天支付60元工钱后,她把小峰领回家,给他做饭、洗衣服,每年还给他过生日。这个男孩刚来时很听话,也很少提起自己的父母。只是在夜里,他常常哭醒。

  “想我妈。”在韩玉君怀里,他哭着说。

  小峰父母去世后,每季度去防疫站抽血的工作落到王立军身上。这个孩子对他相当依赖,一下出租车,就伸出手拉住老师。

  “我俩感情挺深。”王立军说。家里的红富士苹果,小峰挑出最大的送给王立军。有一年,王立军骑车上班时滑倒在雪地里,小峰看他一瘸一拐的,非要让他坐下来讲课,还“闹劲儿不喝水”,因为怕老师打水要走来走去。

  这两件事,王立军给不同的人翻来覆去地讲,“我真挺感动的”。

  小峰记得别人对他的好。尽管韩玉君会抱怨,他这一年长得“又高又胖”,吃穿比以前费了不少,可小峰知道,村里对他最好的还是姑姥姥。

  “姑姥,要是有人欺负你,你告诉我,我把手割破了,把血往他身上抹!”他放了这样的狠话。

  对于艾滋病,他还没有显出太多畏惧。在小卖铺里碰见害怕他的外村小孩,他使劲解释:“没事,我出血、你出血,伤口碰一块才感染呢,平常接吻都不会传染。”

  他的话把成年人逗乐了。有人忍不住逗他:“你怕死不?”“我不怕。”他飞快地回答。

  但他曾跑进村里蓝色屋顶的教堂,跟着大人们一起唱圣歌。祈祷时,他闭上眼睛,“我就说,把我的病都治好。”

  “算了,他还能活几天,抽就抽吧。”

  因为吃药的事,韩玉君这天早上动了气。

  “人家想买这个药都买不到,国家白给,你还不吃。你爹妈要是吃这个药,不见得死那么早。”刚从医院打点滴回来的韩玉君大声说,小峰歪在炕上不吭声。他本该在早饭前吞下3片半白色的抗病毒药,可这一年来,他渐渐拒绝吃了。

  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韩玉君很发愁。“孩子大了,又不是父母,又不是自己的孩子,不能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咱们是伺候,能那么干吗?”

  吃药同样也是王立军和小峰之间通常的话题。正式上课前,师生之间总要重复这样的对话:

  “吃药了吗?”

  “吃了。”

  “真吃假吃?”

  “真吃。”

  “可不兴骗我,那是害你自己。”

【 作者:马学玲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