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新华社建社80周年:从茅屋窑洞走向全媒体集团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1-01 19:51:58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国家通讯社”“世界通讯社”

    1944年,延安清凉山的一个窑洞里,新华社英文编辑一大早在翻看《解放日报》,把认为适合对外播发的新闻编译成英文。下午4时,通讯员骑马把稿件取走,并在一两个小时内,用莫尔斯电码向美国发出。这是新华社早期的对外英文大广播。

    1944年,面对当时新闻封锁的战时局势,英国友人、无线电专家林迈可到延安后即向党中央提出,当务之急是“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

    “只要建一个好的定向天线,是有可能把电波传送到美国西海岸的。”他说。

    1944年9月1日,新华社正式开办对美国的英文文字广播,林迈可任顾问和英文改稿专家。开办初期,英文文字广播每天广播两次,每次1.5至2小时,还出版重要文件的英译本,如国共谈判文件、毛泽东讲演等。

    当时访问延安的美军观察组说,通过定向天线从延安窑洞发出的新华社英语新闻,在美国西部可以收到。通过那里的报刊,中共军队抗日的消息开始在欧美传播,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6年9月,新华社在延安开办了英语口语广播,美国作家兼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美国友人李敦白给予了帮助。

    1949年12月,中央决定新华社为国家通讯社。

    1955年10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新华社要大发展,要尽快向世界各国派出自己的记者,‘把地球管起来’。”

    1956年,新华社一年间就增加了10个驻外分社。至1965年底,新华社已拥有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包括英、法、西、俄、阿、日、老挝、印尼、缅等9种文字,发行对象遍及103个国家。

    成立80年后,新华社在海外拥有162个分支机构、雇员近3000人,海外新闻信息触角覆盖全球。

    从江西瑞金的四五间土屋、陕西延安的两三排窑洞到北京的新闻大厦,从建立在一部半电台基础上的“茅屋-马背通讯社”到涵盖各类媒体形态的多语种、多媒体、多终端的全媒体集团,新华社已走过80年征程。

    1998年抗洪抢险,80多名新华社记者在千里长江大堤与抗洪军民并肩坚守50多天,最后一批撤离。

    2008年汶川地震,100多名新华社记者冒着生命危险,从空中、水上、地面兵分六路与救灾部队一起向灾区突进。

    ……

    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新华社的电波,传向全国、传向世界。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说:“80年来,新华社不断拓展媒体业态,从建社之初以传统通讯社业务为主,发展到目前融通讯社业务、报刊业务、网络业务、新媒体业务、电视业务、金融信息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为一体的全媒体业务形态。”

    2011年8月1日起,纽约时代广场的60英尺上空,巨幅LED广告屏上出现了中国的声音和画面。新华社在纽约时代广场租赁了一块高约19米,宽约12米的广告屏,播发新华社新闻,展示中国国家形象。

    这成为新华社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又一次启程。

【 作者:周楚卿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