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政“一把手”的过度依赖,凡事都要经过“一把手”,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公共权力、组织权力和领导者权力的配置和运行出了问题
评述由头
会诊官场“一把手依赖症”
为了加强社会建设,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很多地方都实施了主要领导干部接访制,接访时门庭若市,“一把手”在场时往往场面更加壮观,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官员被老百姓拦路喊冤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许多人眼里,只有主要领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习惯绕开常规的问题解决渠道,只找“一把手”反映问题,从而形成了严重的“一把手依赖症”。在政府机构内部,也同样存在“一把手依赖症”,有些地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主要领导出面才能解决,一些下级官员经常推三阻四、敷衍塞责,办事效率低下,有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一把手依赖症”的病因是什么,为什么如此严重?又该如何破解?值得深入探究。
“一把手依赖症”已成为我国官场上愈演愈烈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首先从外部来看,以前老百姓有问题,马上会想到找政府,现在找政府普通工作人员也觉得不管用了,开始尽可能找党政“一把手”;其次从内部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办个事,仅凭依照规定程序去办也不管用了,必须得征求领导的同意,尤其是“一把手”的首肯和批示。
“一把手依赖症”背后的“官本位”文化
“一把手依赖症”之所以在当下中国大行其道, 从传统因素来看,是因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文化仍然在目前的中国官场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通常不是按照制度设计的好坏来判断组织的合理性和正确性,而是按照官员尤其是“一把手”的个人品行来判断组织做事的好坏。在百姓心目中,“好官”能替天行道,是青天大老爷,能为民做主和除害。“官本位”文化的长期影响,使大家办事更希望找领导、找“一把手”,而不是寻求法律制度方面的解决渠道。
尽管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但由于传统文化因素根深蒂固的惯性,这种现象短时期内仍很难完全剔除。
权力向“官场”逆流
在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中,我国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政府对资源的高度集中和掌控,促使权力向“官场”的逆流。从现代民主法制的原则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民主化的进程本来应该是逐步扩大基层的民主自治、扩大公民社会的权力。但从实践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干预甚至是直接参与,另一方面,政府的过度干预也造成政府权力资源的过分集中和公民社会的权利和自主性的剥夺。
因此,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在政府掌控大量经济社会资源的前提下,“官场依赖症”就会成为一种常态。而在官场内部法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处于权力顶端的“一把手”更成为人们为了办事方便而辛苦追寻的对象。对党政“一把手”的过度依赖,凡事都要经过“一把手”,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公共权力、组织权力和领导者权力的配置和运行出了问题。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