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新基金难卖“帮忙资金”身价上涨 好处费5%以上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6 07:47:00   来源:京华时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为了“门面”好看,新基金发行时找“帮忙资金”来临时充数已是行业惯例。眼下,伴随着市场节节败退,很多“帮忙资金”也打起了退堂鼓,因为虽然是“快进快出”,但进去就意味着风险。不得已之下,基金公司给予“帮忙资金”的好处费也水涨船高,有些基金公司甚至打出了给予5%以上好处费的揽客口号。

  好处费水涨船高

  >>资金“帮忙”

  近期A股市场一路下探,虽偶尔反弹,每次也都是昙花一现。恰逢证监会在此时点又对基金发行放宽了政策。市场环境本就不好,频繁发行的新基金日子也不好过,如此一来,靠保险公司、银行甚至上市公司的“帮忙资金”捧场,就成为大多数中小基金公司发行新基金时离不开的依靠。记者昨天获悉,伴随着基金公司对“帮忙资金”需求的日益攀升,基金公司给予“帮忙资金”的好处费也是水涨船高。

  “目前的行规基本在5%-6%左右,而以往好处费的标准基本在3%以下。眼下好处费即便已经翻番,有些‘帮忙资金’还是不买账。”谈及基金发行,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昨天无奈地表示。记者采访多家基金公司后了解到,有的基金公司不仅大幅提高了好处费,而且还承诺对“帮忙资金”免除申购赎回费用,并且保证在封闭期不大规模建仓。

  记者了解到,“帮忙资金”的规模从上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一般这类资金会在新基金发行的最后几个交易日进场,但有一个前提是:进场也要看基金公司的召唤。如果万幸赶上市场回暖,或是在代销机构等多方的齐心协力之下,基金发行局面一片大好,“帮忙资金”就可以按兵不动,等待下一次召唤;反之,如果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刚好新发基金无人买账,“帮忙资金”就会果断出手。

  快速打开助其跑路

  >>基金“回报”

  由于市场不见起色,今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大多在封闭期内出现了净值折损,这也直接导致“帮忙资金”出现了亏损。记者了解到,一般在此局面下,基金公司对于“帮忙资金”基本会有求必应。为了让“帮忙资金”提前跑路,多数基金公司采取了提前开放申购/赎回的策略。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基金的封闭期不得超过3个月,但对于基金开放申购/赎回日没有具体规定。新基金成立后,理论上要完成建仓才会打开申购/赎回,因此不少新基金会在成立后2个月左右开放申购/赎回,而今年这一间隔时间普遍缩短。Wind资讯统计显示,今年8月份成立的21只新基金中已有15只开放了申购/赎回业务,占比超过七成,其中不乏一些快速打开封闭期的基金。

  例如,9月2日成立的鹏华民营ETF及连接基金,在9月23日就发布了开放日常申购/赎回公告,宣布自9月26日起开放申购/赎回业务。迅速打开申购/赎回的还有景顺长城大中华股票型基金(QDII),该基金9月22日正式成立,首发募集2.91亿元,勉强达到募集规模,但在10月13日就发布了开放日常申购/赎回业务的公告。8月19日才公告成立的纽银新动向灵活配置基金,9月14日就发布了打开申购/赎回的公告,前后不到一个月。

  >>专家分析

  弱市营销的必要手段

  “‘帮忙资金’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市场,完全是受市场低迷的影响。”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王群航认为,“帮忙资金”的进场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来说很难断定好与坏。市场好了,“帮忙资金”可以获得正收益,但如果市场下跌,它们同样也要承担损失。对于所涉及的基金来说,“帮忙资金”的出逃将使得基金资产的总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对基金净值影响不大。

  新基金发行难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同心病,在产品审批多通道的刺激下,年初基金公司曾轰轰烈烈地规划新基金发行蓝图,甚至有基金公司喊出一年发行10只以上新基金的口号。今年,一家基金公司同时发行两只基金已是司空见惯,可如今,冷清的发行状况让一些基金公司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如此大密度的发行局面下,大基金公司凭借强大的代销渠道勉强能过关,但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就很难完成发行目标。

  据记者了解,由于基金发行陷入困境,多数基金公司几乎是“公司总动员”来卖基金,非销售部门也已经被下放到各个地方的代销渠道去推销基金,即便这样,反馈回来的信息还是显示基金很难卖,这让销售人员苦不堪言。

  基金发行规模更是惨不忍睹。在已成立的166只基金中,有87只产品募集规模不足10亿元,占比超过五成,更有43只基金募集规模低于5亿元,成为“迷你型”产品。牛市期间的千亿募集规模早已成为供基金行业人士追忆的历史。

  华西证券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刘明军认为,找“帮忙资金”来暂时渡过难关,是基金公司在弱市下的必要发行手段,否则,对那些没业绩没规模的基金公司来说,新基金很难发出去。“但一般到了这个阶段,也就说明市场的底部已经来临,这种‘帮忙资金’横行的局面在2005年、2008年都曾上演过,而2006年和2009年市场都开始好转。”刘明军称。

  本报记者 敖晓波

【 作者:王安宁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