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坚持改革走市场化道路 让“文化化石”恢复生机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6 02:00:00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四、走市场化道路,让文化化石恢复生机

  中央已明确指出,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不同传统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融合,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借鉴,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传统文化表现力,实现题材体裁、风格流派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发展。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化化石恢复生机,业内人士道出了自己的声音。

  作为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早在2004年,我国已经开始积极立法,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但客观上,依然有很多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门类濒临失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晓兵认为,传统文化艺术,首先要解决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而传统文化要想形成产业,也必须要走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

  中国传媒大学何晓兵教授说,现在有很多手工艺品公司采用收购的方式,把工艺品包给各家各户做,然后统一收购,用规模化的方式进行销售。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说,比如青海的土族盘绣,原来主要是土族妇女的服饰,现在它已经变成奥运会服饰,农闲的时候他们就聚在一块,公司提供图样,线、布。她们绣完以后,公司就统一拿去帮她们卖,比她们自己拿去卖好多了。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认为,民俗、民间还有民族的艺人,他们对于现代市场营销渠道、营销方法不是特别清楚,而在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引导和扶持不可或缺。

  北京大学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筱芸说,比如非遗的传承人主要跑市场,就会把他的传承任务忘了,所以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有关部门,都要对这些人进行培训,例如市场的培训。

  半小时观察:让民族文化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国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展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这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有人说,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不仅来自外部的冲击,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自我放弃。事实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罗素曾经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

【 作者:卢岩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