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坚持改革走市场化道路 让“文化化石”恢复生机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6 02:00:00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二、杨柳青年画,踏出现代的脚步

  中央领导曾这样赞誉过王公庄村:“荷锄也可弄丹青,不描花草画虎雄;泼墨岂只为斗米,虎虎生风长精神”。现在的王公庄村已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特色村。资料显示,在我国近87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1383项,剪纸、刺绣、木雕还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当中,如何让这些遗产真正焕发出光彩,成为各级部门关注的热点。

  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明清时就是中国北方民间艺术的集散地,这里因为孕育出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而闻名于世。在这栋仿古建筑的二楼,记者见到了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霍庆顺。

  霍庆顺说,杨柳青年画不单单是个年画,它还是咱中国民间的一个综合性的艺术。

  杨柳青木板年画约产生于400多年前明代崇祯年间。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韵味浓郁。

  霍庆顺告诉记者,唯独杨柳青年画在木板印刷的基础上要进行彩绘,在彩绘当中杨柳青年画是一大特色,在中国年画当中是一大特色,所以看得出杨柳青年画很精细,很透亮。

  霍庆顺说,“玉成号画庄”是他的父亲霍玉堂1926年创立的,是当年杨柳青镇最大的画庄。新中国成立之初,杨柳青年画是最早被抢救的民间艺术之一,文革时一度停滞,从20世纪80年代起,霍庆顺和姐弟几个人,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霍庆顺表示,制作工艺的内容很复杂。所以这张年画出来以后,它的成品率最高的时候达到70%,要走五道工艺,所以做这样的年画很不容易。

  近年来,当地加大了对杨柳青年画的扶持力度,2004年,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精品展”,引起轰动。2007年,杨柳青画社被命名为天津老字号,成为天津标志性品牌商铺。现如今,霍庆顺姐弟四人都有各自的年画作坊。依然坚持沿用传统的工艺制作的年画。目前在杨柳青镇的年画一条街上,共有40多家年画作坊和店铺,2010年杨柳青镇年画产值近4000万元,作品供不应求。

  霍庆顺告诉记者,量上不去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少,空间不足。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扶持力度。2000年以来,广西、云南、内蒙古等先后出台了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2002年,中央财政对民间文化保护经费仅100万元,到了2011年,中央财政的预算就达4.15亿元,十年间,中央和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7.89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步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体系。

【 作者:卢岩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