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走基层·蹲点调查: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3 16:59:58   来源:新华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王勤至今记得,2005年岁末的一天,由于当地在构皮滩水电站库区移民问题上方法简单,强行要求搬迁,引起群众不满,时任县长的他被情绪激动的村民扣留,两天后才被解救出来。

    让人民当家做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的理想。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第一个人民自己的政权,就诞生在瓮安这片红色土地上。

    1935年1月12日,红军在被打倒的土豪家门前召开大会,宣布成立了桐梓坡农会。当地农民第一次手握大印,当家做主,执掌政权。

    70多年后,同样是在桐梓坡村,当地农民又率先开始了“一事一议”的民主实践。

    “这连村通组的路太差了,商贩不愿进村收猪。”59岁的养猪户谭振贤讲起这条路就心生烦恼。

    “这条小土路大车难通行,还有一道深沟横在村头,娃儿们上学要绕路。真得好好修座桥了。”谭振贤的话引起村民们强烈共鸣。

    2009年3月,村民们第一次以民主、自愿的方式,作出了投工投劳建桥修路的决定。

    村支书王世村告诉记者,桥修好这天,村民们像过节一样聚到一起,商议给这座桥起个名字。有的说叫“连心桥”,有的说叫“致富桥”,最后大家决定:叫“感恩桥”。

    “通过‘一事一议’,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推动了基层民主建设。”王世村说。

    “感恩桥”不长,仅有十几米。但它却丈量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在昭示:民主是理想,也是实践。需要制度,也需要细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积累,像一块块基石支撑起共和国民主政治的大厦。

    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瓮安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

    站在乌江峡谷,翻卷的激流挟着历史的风云扑面而来。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

    70多年前,被敌军围追堵截的红军曾在这里绝处逢生,转危为安。

    70多年后,瓮安的基层政权也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滔滔江水,惊涛拍岸。仿佛诉说着那发人深省的千古警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在新长征的路途上,也还会遇到各种“乌江天险”。

    但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就一定能闯关夺隘,到达胜利的彼岸!

【 作者:黄锐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