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南新闻

迎接省九次党代会·5年回顾之文化与精神篇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3 10:09:0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河南大型原创舞剧《水月洛神》承担开幕演出,赢得阵阵喝彩。

  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凝聚力、提升力;文化是效,不但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产生社会效益、社会效应、社会效果。——卢展工

  我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全国有影响的文化资源大省,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郭庚茂

  中原文化挺起崛起脊梁

  □本报记者陈茁闫伊默

  当今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家”,这已成为中原儿女心底挥之不去的声音。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更于无声无息之间,沁人心脾,滋养精神,升华思想,提高境界,陶冶情操。

  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文化大舞台上,地处中原的河南以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承、充满活力的创新发展赢得了世人的瞩目。抓住“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这一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产业为支撑,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河南,正在向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目标大步迈进。

  守住中华文明之根

  【镜头回放】

  2007年4月19日,惠风和畅,正是一年好风光。

  应中共河南省委的邀请,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参访团到河南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展开了一次中原历史文化之旅。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深深地打动了连战先生一行。他感慨万分地向记者表示:“三天半时间,看上下五千年。中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值得中华儿女万代景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中原不愧为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

  【深远影响】

  当今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想起家”,这已成为中原儿女心底挥之不去的声音。历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都吸引万余海内外炎黄儿女聚集河南,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

  对中原文化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一系列寻根活动享誉海内外,为河南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2010年8月22日,1006名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回到“老家河南”,签约341个项目,合同金额1462亿元。2010年10月26日,2010豫台经贸合作洽谈会举行,500多名台商“寻根河南”,签约182个项目,合同金额528亿元……

  【专家点评】

  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根文化”是在华夏历史文化传承过程当中被首先提出来的,尤其是在姓氏文化上,这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结点。借用古人的一句话来说:“天下武学出少林,天下文化出中原。”进入21世纪,中原文化把维系炎黄子孙的纽带和桥梁这一重任扛在了肩上。

  铸就中原文化之魂

  【镜头回放】

  2011年1月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来到濮阳市范县,察民情、问民生。在白衣阁乡北街村,卢书记与一位老人不期而遇,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辉煌历史、解开了一个刻意隐瞒的“惊天隐秘”: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英雄,响应国家号召返乡支农,生活清贫却隐功埋名50年!

  省委书记感动了:“李文祥老人是打过仗的,立过战功的。后来参与地方建设,当国家有困难时,又回到农村。心态比较好,心比较平,境界比较高。这就是我讲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媒体反响】

  2011年6月28日,由资深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在《河南日报》发表,全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同步隆重推出,再次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全国50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对《英雄不老》进行了转载。目前,在百度搜索“李文祥”,可找到相关结果519000个。在大河网大河论坛,网友发布的关于“李文祥”主帖有1000多条,回帖3000多条,总点击量20多万次。

  这个由省委书记走基层发现的时代楷模,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南方网网友“行者无疆”说:“李文祥普通而不平凡的一生,是一部共产党人朴素的史诗,是一部浓缩的河南精神。读完《英雄不老》,我想流泪!”

  今年7月1日,在首都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作为5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李文祥老人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并于7月2日在中南海受到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9月20日,李文祥当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

  【专家点评】

  李文祥只是河南人的一个缩影。

  5000年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侠肝义胆”的河南人,塑造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河南人形象。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彰显着河南人的“大局、大义、大仁、大气”。

  打造河南文化创新力

  【镜头回放】

  2011年7月21日晚,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省豫剧二团投资500多万元打造的新编历史剧《苏武牧羊》正在接受全省戏剧大赛评委的检阅。

  大幕轻启。汉室宫阙、匈奴大帐,战马嘶鸣、黄沙漫卷——一幕幕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舞台上波澜起伏。动人的唱腔、精美的服装、大气的舞美灯光设计,折服了评委、折服了观众。许多年轻观众兴奋地告诉记者:“像看电影大片一样过瘾,一点儿没豫剧那种土、粗、俗的感觉。”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孙豹隐感叹道:“这是豫剧艺术的一次创新,改变了豫剧的传统形象。”

  【背后的故事】

  河南省剧协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说:“投资500多万元打造这样一台戏,过去就是一场梦,想都不敢想。”

  2010年的7月22日,对李树建以及全省文艺工作者来说,是难忘的日子。那一天,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文艺界调研。他走团入院,与广大文艺工作者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创作、演出情况,询问文化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长期困扰省直文艺院团的工资发放、演出经费、交通工具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在卢书记的关心下,一年多来,文艺院团还获得了几百万元的社会捐助,在上上下下感受“春天般温暖”的同时,全省文艺工作者迸发出无穷的创作热情。37台新创剧目、22台复排剧目,2000多场各种形式的公益演出……仅仅一年多时间,一批又一批艺术精品,为城乡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创新的力量】

  创新不仅出精品,出力作,出人才,也带来产业发展“盆满钵丰”。过去5年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5%,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5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15.1%,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4.4个百分点。全省已发展6家“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成果滋润心田

  【镜头回放】

  2011年的春节7天长假里,河南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河南美术馆等文博场馆人气高涨,接待总量超过6万人次。来自许昌的王先生全家逛完河南博物院后感慨地说:“过去我们从来没想过进博物馆看看,现在免费开放了,趁着春节专程到郑州来参观。”

  每个周末,家住郑州的王先生都会到郑东新区河南艺术中心去转转。女儿喜欢画画,河南美术馆里各种油画、版画、水彩画展览免费开放,让她大开眼界;父母喜欢热闹,河南艺术馆里的公益小舞台轮番免费上演戏曲、歌舞、曲艺节目,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自己则爱看话剧、交响乐,艺术中心大剧院长年有高雅艺术演出,让他有了更多的选择。

  【背景解析】

  本着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5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速”。尤其自2009年起,省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达到7055万元。2010年,我省又争取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9亿元,用于文化设施建设。5年来,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开放;到目前,全省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25个,县级文化馆183个,乡镇文化站1732个,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文化如水,滋润心田。3年来,“舞台艺术送农民”实现了每乡每年一场的公益性演出目标,受益群众达千万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前完成,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广泛开展“先进文化进基层”、“欢乐中原”、“舞台艺术送农民”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没有门槛的“百姓大舞台”。

  【深刻感受】

  这些天,省豫剧三团马不停蹄地往基层跑,从国庆节前到现在,团里的演员不停地在演戏,《香魂女》、《朝阳沟》等十几出拿手戏轮番上演。到目前为止,在今年的“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中,他们已经完成了百场。“这种‘政府买单,群众免费看戏’的形式,老百姓非常欢迎,每到一处,都是人山人海。极大满足了群众的需求。”

  ——省豫剧三团团长汪荃珍

  在沁阳市每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实现全覆盖。“鼠标一点,大量的农业信息、技术,文化资讯,就传到千家万户。这项工程对于山区和偏远农村来说,可谓一脚跨千年,迈入了数字时代。”③7

  ——沁阳市文广新局局长张安国

  中原文化发新枝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

  中原经济区被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有五个战略定位,分别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全国各功能区中,是第一家。这充分说明中原在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间有着其他省份、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

  传承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继续创造。打造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区,让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传承下去,必须坚持一条原则: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主线,以维护和捍卫中原文化的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创造性缔造河南新文化发展为主导,让古老的中原文化之树再发新枝,再长新芽。

  河南要振兴,首先是文化振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的解放,河南背负的历史太沉重,所以文化河南的崛起,中原文化的传承,需要河南亿万民众的文化自觉。

  我认为,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抓住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包括河南文化发展的关键。没有领导干部工作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不可能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更不可能有文化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经济手段和经济工具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是思想境界和思想认识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文化发展不可估量。③6(本报记者陈茁采访整理)

  河南人的精气神

  本报记者闫伊默

  在豫南地区的罗山县尤店乡,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个中年人挥锹培土、铺沙垫石。他就是被当地人称为义务修路第一人的戚德才。

  今年52岁的戚德才是该乡沈湾村戚湾组的一个普通农民,但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却无人不晓:十几年如一日,他不辞劳苦,几乎修遍了全村的路。

  戚德才很普通,然而正是这种十几年无怨的付出、平凡的坚守,彰显了河南人踏实、质朴的精气神。

  而在豫北地区的林州市,2011年7月23日正式揭开了“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三年水利大会战的序幕。

  50多年前,10万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打造了1500余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完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彰显了“中华民族之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林州人的精神,更是一种符号和象征,标示着河南人蓬勃进取的精气神。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不变的是流淌在河南人血液中的拼搏、进取的精神,继续为红旗渠精神灌注着新的时代内涵。

  在中原大地上,有千千万万像戚德才这样的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河南人;在中原大地上,更有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永放光芒。

  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河南人的精气神将成为其重要支撑。有1亿中原儿女勤劳、坚韧、奋发、创新的无畏付出,河南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辉煌五年

  ——“三平”精神叫响全国。从2007年至今,共有14位普普通通河南人荣膺“全国道德模范”,获奖人数连续三届位居全国第一;央视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评选,共有11位河南人获选,“河南群星现象”引人注目。

  ——艺术创作结硕果。过去5年,全省国有专业文艺院团共创作排演了100多台优秀剧目和一大批优秀文艺节目,实现演出30多万场。豫剧《常香玉》、越调《老子》分别荣获第八届、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舞剧《风中少林》、豫剧《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常香玉》、《香魂女》连续5年分别夺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

  ——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省已普查出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80万条,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2个,传承人66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累计277个,传承人452名。我省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36项,居全国第一。

  ——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5年来,先后完成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项目300余项,年均组织举办和审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00余项。主办和承办的“第十届亚洲艺术节”、“中原文化澳洲行”等成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亮点。

【 作者:  编辑: 赵静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