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多是以西方话语来建构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济学即如此,从严复翻译《国富论》算起,经济学传入中国已经110年,在这奋斗求索的百余年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引领了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中能够为我所用的学术思想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共同培育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体系。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面对这一创举,在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经济学方面,学术界显然还做得不够。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国外已有的学术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另一方面,更要对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与文化现状有深刻的领会。担负这一重任,首当其冲的,当是静下心来重读经典。
经典,是人类思想经实践检验后沉淀下来的精髓,重读经典,不仅能够正本清源,带来新的感悟,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新的启发,更可能催生出新的经典。为与读者共勉,经济学版特开设《重读经典》栏目,约请知名学者一同含英咀华,共享时间筛选出的盛宴。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以严密的逻辑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同时,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和经济规律。
有不少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今天还适用吗?尤其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还起指导作用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资本论》生命力的现实考验。在今天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发现,《资本论》的生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显示:一是它作为理论范式所涉及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在今天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指南。二是对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然起着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应该承认,《资本论》中的个别结论不可能完全准确地说明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的现实。特别是,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论》对未来社会带有预见性的设想存在很大的差别。但这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会随着所面对的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只是规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方向,并没有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体制作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可能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作出猜测。这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代化和中国化的要求。显然,在这里《资本论》不是提供教条,而是提供。
在《资本论》确立的经济学范式的框架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代化、中国化有很大的时间和空间。在空间上,就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时间上,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系统回答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
前一时期,受所谓“普世价值”的影响,经济学界也出现了淡化经济学阶级性的倾向,强调提供超阶级的一般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政治经济学涉及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其阶级性是显然的。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就公开主张和维护无产阶级利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