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北京已落实公租房逾10万套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10-20 10:53:00   来源:北京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马上就访

  首个社会化公租房

  处处显迷你

  位于西四环外的远洋沁山水8号楼项目将在本月打响北京社会化公租房配租的“头炮”,近期,想进去一探究竟的申请人络绎不绝。昨天上午,记者有幸前去探营。

  “电梯门正对的三间都是一居室,楼道南北两端的两个两居室户型结构相反,但都是东西通透的。”管理人员打开一间“开间”——从卧室东窗射入屋内的阳光,把和卧室相连的客厅都照了个透亮。样板间的地面已经铺上了和楼道颜色一致的地砖,厨房和卫生间的墙壁上还贴上了瓷砖,各屋的顶灯也已装好。

  房间内的装饰装修完全遵照《北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技术导则》执行——厨房使用面积大于4平方米,配好了橱柜、灶具和抽油烟机,卫生间大于3平方米,马桶、洗手池、淋浴喷头样样都有。

  另外,比常规体积小一半的楼宇电话,“占地”面积是普通型二分之一的洗菜池、洗脸池……公租房内经济适用型装修的迷你风格,无不体现着集约的特性。

  户型面积30平方米,酒店里一个普通开间客房的面积,却在公租房里得到充分利用:靠近东窗、采光最好的位置放床,离门口较近的起居室里足够摆放沙发,卫生间隔墙和厨房门之间的空间可以被用作二人餐厅。(刘宇鑫)

  小姐儿俩的枣园幸福生活

  今年大学毕业的吕晶、王婷婷最近心情不错,在和公司签约后,她俩立马拿了一套两居室的钥匙,不但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还解决了后顾之忧。

  和她们一样,北京中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70多位业务骨干今夏都搬入了枣园尚城,成为该批“公租房”迎来的首批企业职工。

  吕晶、王婷婷都是公司挑中的高材生,一个懂营销,一个擅外语,合租一间两居室。李楼长是公司的部门经理,住进新小区,在大伙儿的推举下,当上了楼长。

  “其实就是给大家服务,多跑跑腿,替物业公司和租房职工之间的沟通传个话。”一米八的东北汉子,说起话来细声细语,一进各家租户家门,立刻变成服务标兵。除他以外,公司里的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也都当选了楼里的组长。

  八点一过,王婷婷抢先关上了电视,“学习时间到了。”说完就打开书柜门,吕晶也凑了过来,眼前一米八高的双开门四层书柜,是她俩要求房东单配的,里面装的图书大多跟市场营销和外语有关。此时的大客厅,俨然成了阅览室。

  随后,小姐儿俩下楼在小区里散散步,心情舒畅。在小区安全管理方面,枣园尚城试点安装实名制智能门禁卡,居民人手一卡,进入小区大门、楼门刷卡的同时,每人的出入信息也会被门禁系统记录下来。

  给小姐儿俩带来美好生活的枣园尚城原本是个农民回迁安置房小区。这个小区里有富余房的房主都将房子交由黄村镇政府设立的公司托管代租,后者通过类似房屋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向社会“无差价”转租房屋。而这正是公租房回购回租的典型运营模式。

  黄村镇农民赵振华是枣园尚城第一批签约房东,今年五十出头儿,体态微胖,被村里人称为“老赵”。

  枣园尚城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城乡结合部,以前住平房的时候靠“吃瓦片”为生,出租房补贴生活,但没有统一的管理,只能靠房东自己找人出租。

  房客拖欠租金不给,不打招呼卷包走人,这些窝心事,老赵都经历过。租给市场上的中介能省点心,可中介张嘴就说要少给他俩月房租作为房屋空置期内的补偿,房租缺斤短两不说,屋里的家具家电用坏了,中介经常撒手不管。

  有了前车之鉴,年初黄村镇推行富余安置房村里统一托管出租的新模式,老赵来了精神,一下子“贡献”两套房,其中一套就是吕晶、王婷婷住的两居室。

  “一套房交给村里,什么都不用管,一年三万块钱就到手了,这买卖划算。”看出租客都是老实人,老赵昨天又来到托管公司,打算提前续签租房合同。

  老两口曾经放弃经适房 如今又来好消息

  “我就等着住公租房”

  记者 耿诺

  “不瞒你说,听到海淀区公租房能登记的消息,我俩当时就说:‘出去吃一顿庆祝吧!’这几天我天天都梦到自己住进了公租房那边,出门就是菜市场和银行。”坐在一把用了十多年的折叠椅上,68岁的李淑琴大妈红了眼眶。

  从肖家河桥下五环往西北开车走40分钟,就能看到已经快贴着山的4栋6层小白楼。站在路边数着往来的车,3分钟数不出20辆。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了石连瑞大爷和李淑琴大妈在海淀区温泉镇杨家庄教工宿舍4号楼1单元6层临时租住的房子,他俩曾经放弃了选购经适房的机会,一直等着公租房配租。

  白灰墙、水泥地的两居室中,崭新的雕花梳妆台泛着漆光,餐桌的桌面却已经斑驳,老两口的床就用个没床头的架子垫上床垫凑合着。“这都是房主给凑的。”李阿姨说。

  租房9年 搬了6次家

  在记者面前,李阿姨头一次向老伴抱怨:“从2002年开始我们都搬了6次家了,跟打游击似的。”

  她心疼石大爷。过去几年里老两口在农村租平房,取暖得生煤炉。一冬天烧的4000多斤煤,都是石大爷一人搬的。天天生火、倒炉灰不说,到了夜里膝盖又酸又胀,他累得在床上翻烙饼,李阿姨也睡不着,陪着折腾到天亮。

  可就是这样的房子,房东还隔三差五地就来敲门要涨价。2008年,他们无奈之下,双双住进了养老院。

  养老院虽然有暖气,但收费太高。老两口仅住了一个多月,就打算继续出来找房。

  放弃经适房 租房也不便

  其实住养老院那年,石大爷就拿到了经适房的购买资格,他为什么不买房呢?

  2002年,海淀西苑的一片简易楼升级改造,老两口住了半辈子的一居室也在拆迁之列。老两口为了省钱,拿到拆迁款以后,就到海淀区温泉镇聂各庄的农村租了房。轮到二老选房的时候,石大爷捏着选房通知单盘算了半天,最终放弃买房,“俩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够2000元,平时还得吃药打针,不如就留着钱,一直租房吧。”

  杨家庄的租金虽低,但出行太不方便。石大爷图每斤菜能省下两毛钱,每天一早从968路公交车的杨家庄站上车,坐16站车到西苑买菜。但回来以后六层楼的楼高,使得老两口得在三楼“接力”。

  政府公租房 终于等到了

  2009年,“北京要盖公租房”的消息传出,这让老两口欢喜了一阵。当年就已经70多岁的石大爷得意洋洋地说:“当时没买经适房对了吧?咱住公租房政府还给装修,多好!”

  而今,好消息终于落了地。

  本月13日,老两口在报纸上看到了海淀公租房开始配租,高兴得拿了兜儿就要下楼吃饭庆祝。到了18日上午,他们就接到了户口所在地青龙桥街道打来的电话:“这回配公租房,您选不选?”

  18日,在连续“考察”了几天后,石大爷一脸郑重地来到了青龙桥街道,想挑选医院、公园、银行配套都挺齐全的远洋沁山水公租房。在填写登记表时,他发现自己的申请表格上特意被标注了“高龄”两个字。工作人员告诉他,由于没选经适房,他的排队序号已经从170多号提前到了71号,同时“高龄”的标记可以让他列入优先选房范围。

【 作者:张慧鑫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