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体检”健康状况堪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金属污染领域专家说,事件背后的深意值得反思。大量的海洋公报和研究报告显示,海产品正饱受重金属、赤潮和有机物之害,但相关研究和检测却长期被忽视。
10月2日,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2010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称,2010年珠江八大入海口携带入海的污染物约108.1万吨。海洋环境检测人员介绍,重金属污染很大程度来自化工企业的偷排污水汇入近海。而这种陆源污染普遍存在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
有专家分析说,目前海水中重金属浓度用普通的分析方法和设备难以准确测定。而以双壳类软体动物为代表的生物体可以富集重金属,牡蛎在东海与南海沿岸分布较广泛,是重金属污染监测的最理想指示生物。
《南方周末》报道称,污染很容易传递到海产品中,2010年8月,东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东海区近岸海域的缢蛏、僧帽牡蛎、褶牡蛎、紫贻贝、文蛤、菲律宾蛤仔等12种海洋指示生物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局部海域的个别指示生物体内铜、锌、铬存在超标现象。
在北部湾,2008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区受重金属污染已比较严重”。
在中国最大的“近江牡蛎”天然采苗区广西茅尾海,2011年广西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结论则更让人吃惊——被研究的2种牡蛎的食用分级均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种牡蛎的食用价值受到了来自重金属的严重威胁,应谨慎食用”。
黄和教授表示:“不同的生物体对于重金属等的富集和转化作用不同,有的重金属可能会在生物体内累积甚至转化为毒性更高的物质,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的健康。”
控制“源头”粤产蚝可放心吃
东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目前中国对有机物的污染还是检测不够,研究、监测都有所欠缺。”
这两年,国内外关于重金属超标的标准也一直处于调整之中,有学者对海产品重金属超标表达了不同意见。
“我们很多的数据是基于国外的数值,而且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污染物检测标准相对滞后,卫生部已经着手修改2005年颁布的旧的食品安全标准,并根据发展需求首次添加贝类食品的重金属含量标准。”黄和教授指出,由于南北环境污染差异性,争议声很大,意见稿迟迟未下发。
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重金属污染领域专家说,现行的很多污染检测标准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参考国外的标准又无法契合实际情况,加之不同重金属元素性质也不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悬殊,如果媒体一味地用某个指标的倍数衡量区域污染情况和对健康的危害,就会传递不准确的信息,引发恐慌情绪,进而危及行业发展。
“最关键是在源头上监控起来。”黄和教授建议,为了更彻底地推翻这种谬论,阳江有关部门应邀请权威检测机构对本地区出产的蚝进行抽样检测铜含量。记者也发现当地也曾试图在产品上打上“程村”的标识,但由于成本较高全面推广起来较为困难。
黄和说,如果海产品把好源头,上市销售之前加强检测,控制住原产地和市场流通两道环节,广东的海产品安全就可以基本得到保证。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