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超740倍数据或为“瞎掰”
前日,农业部《无公害食品 牡蛎》的行业标准制定者之一、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黄和出现在阳西县程村镇红光村码头,这让当地蚝农兴奋不已。
“按照目前最严格的欧盟标准,双壳类软体动物(不包括牡蛎和扇贝)重金属限量指标,铅为1毫克/千克,镉为2毫克/千克。根据省权威机构检测的结果,程村蚝符合欧盟标准。”黄和说,水产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殖地的水质,阳江各水产养殖基地周边及河流没有大的污染企业,水质都比较好,因此水产品的质量也是比较好的。
黄和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标准没有对铜进行限量。2005年,我国制定的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也没有对铜进行限量。2008年,他参与制定的农业部《无公害食品 牡蛎》行业标准中,也删除了原有标准中汞、铜、铬的限量指标。
“这个‘超标740倍’之说从何而来?以什么为标准?”黄和说,即使按照国家早期的有关标准限量值计算,作为贝类水产品的蚝,铜含量限值为50毫克/千克,如果超标740倍,那每千克蚝里面,就要含37克铜,“都快可以当铜矿来提炼铜了,这岂不是很荒谬?”
记者发现,“生蚝铜含量超标740倍”的说法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平博士的一篇论文。该论文题目是《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发表在《热带海洋学报》2010年第29卷第1期。文中称,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文章的第7处注释标明,数据来源于其他研究人员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珠三角表层沉积物铜铅锌镉的分布与评价》,发表于2004年第17卷第4期的《环境科学研究》,作者为王增唤、林钦、李纯厚等。
令人诧异的是,这篇成为数据来源的文章通篇未提及牡蛎或生蚝,结论中也并没有涉及海产量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只是分析了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
“这个引用非常不严谨,而媒体恰好用了这个最吸引眼球的数字,从而摆‘乌龙’,造成了现在社会上的恐慌情绪蔓延。”一位环境领域业内专家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昨日联系黄小平博士,但他没有接受记者的采访。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