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照不宣:控制海洋航运“咽喉”
全球2/3的石油(每天8600万桶)是通过油船运送到目的地的,其中一半来自中东地区。西班牙《起义报》2011年3月介绍,海湾八个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7500亿桶(相当于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多),天然气储量占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0%以上,大约40%的国际海上石油贸易和全球每天消费石油的1/4通过海湾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法国《世界报》3月发表文章认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在麦纳麦和马斯喀特的逗留彰显了美国捍卫霍尔木兹海峡通行自由的决心。一位陪同马伦的军官透露说:“我们一直对伊朗阻止石油经过这个海峡外运的能力感到担忧。”能源地缘政治专家皮埃尔·诺埃尔强调:“美国石油政策旨在阻止任何国家损害石油运输的完整链条,尤其是要保障沙特阿拉伯石油的输出。”
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唯一通道,是联结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海上要冲,控制着全球1/4海运贸易、近一半的石油运输,在国际海运上占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几年来,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超过200艘,并仍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马六甲海峡越来越引起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关注。2004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所谓《有事(紧急状态)相关7法案》,按照这个法案,日本的“周边事态”行动范围,不仅包括台湾海峡,而且包括马六甲海峡,不仅保护石油运输线,而且加速日本的军事扩张。同年4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马斯法戈上将表示,美国军方正在研究一项针对马 六 甲 海 峡 的 “ 地 区 海 上 安 全 方案”,希望派海军进入马六甲海峡巡逻。法国《世界报》2011年3月12日刊登题为《美国,石油宪兵》的文章指出,美国正在把它的监视目标从霍尔木兹海峡扩大到马六甲海峡和曼德海峡,而且在21世纪头10年内,“卡特理论”扩大到了里海和中亚(另一个石油蕴藏丰富的地区)。在2008年,美国组建了非洲司令部,负责监督非洲大陆的稳定,开展反恐斗争和在必要时保障几内亚湾石油出口。
北极争夺战愈演愈烈,这与气候变化不无关系。据俄罗斯《晨报》2011年7月6日刊登题为《俄罗斯准备争夺北极》的文章介绍,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引起全球变暖,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8年初,北极永久冰冻面积从79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20万平方公里,几乎减少了一半。德国不莱梅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称,2011年9月8日,北极的冰冠缩小到424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9月的最低纪录还小约0.5%。据一些专家估计,到2019年北冰洋就可能不会再受冰冻的困扰,从而使北方海上航道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从鹿特丹到横滨经北方航道线路长度是7345海里(13600公里),比穿越苏伊士运河(11205海里或20750公里)短1/3。对俄罗斯而言,这是一张王牌,因为只有在俄罗斯破冰船的伴随下,货船或客船才能通过北方航道最难通行的那段路。目前,德国55%的石油、天然气从俄罗斯和挪威进口,德国90%的外贸靠海路运输,北极冰川融化开辟了两条新航道,即西伯利亚航道和加拿大沿岸西北航道,对德国开拓海上运输和扩大同东亚国家和地区经贸关系十分重要。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加入北极地区矿藏资源和航道开发的博弈。大量事实显示,人类探索和开发正从陆地向海洋延伸,海洋正逐渐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
资源之惑
———竞逐海洋的利益核心
海洋是诸多资源最丰富的宝库,因此,正在成为各国间争夺资源的主战场。
世界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经从1973年的62.5%降至2008年的57.2%,但绝对消费量仍在缓慢增加,专家们预测,到2050年,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仍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而石油产量从20世纪末起已经逐渐低于消费量且二者之差有逐年拉大趋势。特别是全球陆地石油探明率已达70%以上,探明石油储量中的80%集中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 PEC )成员国的控制之下,耗油量最大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4个成员国只有勘探开发海洋油气资源才能减轻对O PE C的依赖。目前,海洋石油探明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0%-70%,海洋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34%,海洋石油开采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0%。据D W和H IS预测,未来三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每年将达到3600亿美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从浅海到深海,近10年发现超过一亿吨储量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占60%以上,其中一半在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
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的石油储量为367.8亿吨、天然气储量为7.55万亿立方米,特别是可燃冰资源极为丰富。据《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01年12月15日一期介绍,2004年,中德联合科考队的“太阳号”考察船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碳酸盐结壳,面积达430平方公里。它充分证实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曾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据专家预测,中国南海西沙海槽、东沙陆坡、台湾南海陆陡、南海海槽、冲绳海槽等水深在350—3200米范围可能存在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东海能源资源丰富,有专家估计,如果能够利用黑潮发电,可以满足东亚地区对电力的总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海大陆架及中国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周边海域发现石油资源后,中日关于东海海底资源以及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日益加剧。
北极已点燃争夺资源之战。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发表报告估计,在全球尚未开发的矿藏资源中,20%的石油和30%的天然气蕴藏在北极地区。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部长估计,仅在俄罗斯所属北冰洋大陆架地区就蕴藏着约1000亿吨油气资源。据有关专家估计,北极地区煤炭储量达一万亿吨,占全球煤炭储量的1/4。英国《卫报》网站2011年7月6日发表文章指出,全球出现了一场争夺北极石油和其他矿藏资源的新“淘金热”。美国国务院2009年的一份电报援引一位俄罗斯大使的话说:“尽管北极现在是祥和和稳定的,但是不能排除未来出现权力重新分配、甚至武装干预的可能性。”据美国《华盛顿邮报》2011年5月16日报道,美国官员担心围绕资源的争夺甚至可能导致北极地区的军事化。
海底还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其他矿藏资源,其中金、银、钴等贵金属和战略资源储量多于陆地储量。据日本《产经新闻》2011年7月4日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研究小组发现太平洋海底蕴藏大量稀土资源。稀土资源被称为“工业维生素”或“21世纪黄金”。高含量稀土泥层集中分布于塔希提岛附近的东南太平洋和夏威夷附近的中部太平洋海底,这两处的泥层厚度分别为八米和23.6米。约1100平方公里的两大海域的稀土总蕴藏量约为880亿吨,相当于陆地稀土资源总量(1.1亿吨)的800多倍。
海洋还生活或生长着数以万计种的动物和植物。尽管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但95%的海域仍属“未知”。科学家们对全球七大洲的25个关键性区域进行了调查,在这25个区域中,已知并被命名的海洋物种数量从2600种到3.3万种,平均约为1.7万种。在不同海域,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有较大差别,例如,在南极约有7500种生物;在北极约有5500种生物。
各国调整海洋战略紧锣密鼓
鉴于海洋开发的巨大经济和战略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海洋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海洋经济政策和战略调整。美国《2000年海洋法》明确提出:“新的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应是协调性和综合性的政策。”依据该法案,总统任命组成的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开始对美国海洋政策和海洋利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全面评估,并于2004年9月向国会提交了《21世纪海洋蓝图》的报告。2004年底,美国政府公布了落实这个报告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2006年6月以来,欧盟相继出台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绿皮书》、《欧盟海洋综合政策蓝皮书》、《欧盟综合海洋政策实施指南》等文件。德国外交政策协会认为,欧盟北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气候与环境保护,并为此设定三项任务:与当地居民共同保护北极,促进可持续能源利用,改善多边治理规定。德国制定“北极战略”迫在眉睫。英国2010年《战略防务与安全评估》报告突出了借助外力捍卫英国海洋大国地位的新思路。2002年5月,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的前身日本财团海洋船舶部公布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建议书》;同年8月公布的《新世纪日本海洋政策基本框架》提出“了解海洋”、“保护海洋”和“利用海洋”三个海洋经济政策调整的基点。2007年4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海洋基本法》和《推动新的海洋立国相关决议》;同年7月,日本政府推出了“海洋政策基本方略”。2008年3月,日本内阁会议又批准了以《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计划草案》为基础的《海洋基本计划》。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顾问 李长久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