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关于手机话费,很多人都在纠结“为什么月租要50元”这个话题,虽然那时候手机的功能只有打电话和发短信,但是月租和“双向收费”让很多人感到无奈:话费为什么总是那么高?
现如今,虽然每个月通信费的支出并没有降,甚至比以前花得更多,但纠结于话费的人却越来越少。因为运营商推出了各种类型的套餐,月租随之而淡出人们视线;接听基本是免费的了;很多套餐都设定了“全国打电话一个价”,让漫游费也不再成为问题;亲情套餐让相互牵挂的人们可以包月畅聊……除了这些越来越“划算”的资费项目,更重要的是,花了这些通信费,不仅仅可以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还包含了聊天、看书、视频、下载歌曲等各种上网应用的费用,带来的乐趣远超过之前人们的想象。
由此可见,开销多少并不是决定性因素,钱花在哪里才是更多人所在乎的。很多人都有体会,与多年前的通话费比较,现时的通信支出反而增加了,但就是因为通信应用的多样性,再多花一些也让人心甘情愿。
同样的问题在各类3C产品上也是如此。以电视机为例,都是看个电视节目,多年前由于国产品牌大量出货,市场竞争激烈,千元左右就能入手一台25-29英寸的品牌电视机。眼见着传统彩电卖成了“白菜价”,液晶出现了,轻薄到连弱女子都能只手提起来,从客厅搬电视机移到房间不再需要两三个人一起抬,只需要这一点,就促使很多人愿意出大几千甚至上万的价格来入手一台电视新品。好了,现在液晶普及了,满大街都是,价格也节节下降,甚至又有“白菜价”的趋势,厂商们又适时地推出智能电视,可以看3D的,可以玩微博的,还有云概念的,总之,怎么花哨怎么来。虽然不少人对电视机的期望“不过是看看电视而已”,但因为有了诸多概念,荷包有米的人们还是愿意多出一点钱弄一台,看个究竟,玩个新鲜。
其实,这就是消费概念里的“必需品”和“奢侈品”,当1块钱一包的食盐涨价到5元的时候,买一万块钱LV包包的家庭主妇还是会大呼“很贵”,却对于1.5万的包包只卖一万块觉得“很便宜”。价格本身的高低不再是衡量的要素,人心里比较的都是一个相对值。常常有这样的一些商业故事:1000块钱的东西卖不出去,标签上加个零卖到1万块,奇迹般地被一售而空。这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1000块的东西,人们把它看做“必需品”,左右也要衡量一下其性价比;提升到了一万块,就成了“奢侈品”,会让人有种“奇货可居”的错觉,“不买就买不到了”,于是就抢购它。
而很多商家也正是如此而抓住了消费者的心态,尤其是科技附加值可以不停添加上去的3C产品,与其低水平重复的竞争使之成为“必需品”,不如增加多一些概念,营造出一种“奢侈”的气氛来,如此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出银子来。(陈佳利)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