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五厂的“铁人”
2010年3月,长庆采油五厂开展“大战120天、投井500口”劳动竞赛活动。苏建宁在井区干部碰头会上说:“6月份要投产106口油井,我们一定要坚决完成任务!”井区技术员张国刚回忆说,那段时间,苏队有近百天几乎没沾过床,他把被褥搬进车里,困得不行,就眯一会儿。最劳累的时候,正看着资料,就靠在凳子上睡着了。
黄116井区安全员雷静回忆:还在苏建宁担任黄9井区副井区时,隆冬,管线冻堵。那天的雪下得特别大,足有半人高,一脚下去,很难迈出第二步。气温近零下30摄氏度,如果不尽快疏通,将造成生产系统的瘫痪。苏建宁不顾一切,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奔赴现场,想办法解堵。滴水成冰,他带人奋战整整三天三夜,终于保住了30多公里长的管线。
李锋永远忘不了2008年冬天的那个晚上。那时,苏建宁担任黄50井区井区长,日拉油量大。从黄50井区到黄9井区,单趟70公里,要走近两小时。那天苏建宁押运,不料晚上油罐车坏在了麻黄山的钻天梁上,寒风刺骨,道路险阻。苏建宁让李锋留在车里,自己下山去联系修理工。往返几十公里,快到凌晨时终于把修理工带来,排出了故障。
|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同事们背地里开始叫他“苏铁人”。
8年只有一个春节回家
苏建宁家在甘肃省西峰市,上有年过花甲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妻子是家中的顶梁柱。苏建宁参加工作8年,唯有今年回家过了一次春节。
说起这事,妻子王亚丽哭成了泪人:“初二一大早,单位打来电话说有事情。他初一感冒发烧,初二打吊针,初三不顾劝阻就走了。”
“他平时一年回家两次,每次也就三四天。一回到家,就不停地做家务来表达歉疚。他回家少,孩子对他很陌生,每次他打电话回来想和孩子说话,孩子都不接电话。”
“白天给他打电话,他总是不接。好不容易接通了,他说,正忙,你晚上12点后再打。”
但苏建宁经常给妻子发短信。王亚丽的手机上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大都是晚上12点以后发的。
1月22日是苏建宁生日。王亚丽专门从西峰赶到井区。那天很冷,王亚丽却觉得温暖无比。她思谋着多做几个好菜,给丈夫过个像样的生日。不料苏建宁从早到晚忙得像个陀螺,最后连饭都没顾上回来吃,只淡淡地说:“生日有啥好过的,井上的事还多着呢!”妻子一个人流着泪为他过了今生最后一个生日。
不灭的那盏灯
推开苏建宁的办公室,6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单人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旁边是一张桌子和一个书柜。而按照常规,井区长不但有一间大办公室,需配有电视、电脑,宿舍也应该是另有单间的。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配电视机和电脑呢?”他说:“我没有时间看,还是安装在职工宿舍吧。”
“为什么不住间大一点的房子呢?”他说:“能住就行了。”
拉开他桌子的一个抽屉,里面堆放着十几种药品。职工说,苏队经常喝板蓝根,说这样可以预防感冒,少生病。因为他没有时间生病。
学过护理的白丽回忆:今年农历正月初三,苏队带病从家回来,让她给他输液。她连扎3针都没扎进去,急得哭了。苏队却安慰说:“没事。”后来,还是扎在脚上才成功。液体输完后,他又到生产现场去了。
安敏婷说:“去年春节,新分的大学生薛珊珊,在父母陪同下来到井区,苏队叮嘱厨师为她包饺子,搞几个菜,还让大家给薛珊珊的父母敬了酒。”
安力娜说,刚来时不适应,常哭鼻子。苏队经常与她谈心,开导她。天冷了,她带的衣服不够,他硬是把自己新工服给了她。
“井站有两名职工是回族,苏队专门为她俩开小灶。”
“苏队房间的灯一直是亮得最长久的,他去世后,灯黑了,大家不习惯,要求再把灯打开,这样心才踏实。”朱亚楠在讲述中泣不成声。在大家的心里,苏队就是一盏依然亮着的灯。(记者 毛浓曦 通讯员 柳江河)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