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4:高利贷是饮鸩止渴还是雪中送炭?
在融资难的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主生存都成问题,又如何有更多的资金进行转型升级呢?王伟告诉记者,在高利贷运作中,最终很大一部分资金都借给了这些中小企业主。“有人说高利贷是雪中送炭,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有人说这是饮鸩止渴,现在做实业利润那么低,一般只有2%~5%,但高利贷的利息动辄就是4分、6分,一个月的利息比你一年的利润还高,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承受。
但他们没有办法,不借企业马上就要倒闭了,借了说不定还能撑到信贷放松的那一天。他们虽然心里不甘,但也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市场利率。”王伟叹了口气,继续说,“有人说借高利贷是找死,但不借高利贷是等死,等死不如找死。我只能牺牲我的信用成本,破罐子破摔。眼下先借了,先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以后还不出再说。”
除了中小企业,高利贷还集中流向房地产企业。由于房地产开发对资金需求非常大。在主渠道(银行)受阻时,房企会非常着急,必须尽快把资金流转起来。王伟表示,厦门像这样的开发商很多,借高利贷时都做过现金流预测,但最大的风险在于开发商无法想象国家下一步会颁布什么样的调控政策。如果调控政策持续加码,开发商也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中断、高利贷崩盘的情况。
|
“许多人的心态是这样的,比如一个月6分利息,一年就是72分,我第一年不还,第二年还不还,等到第三年,你忍不住去法院告我,法院也就支持4倍利率。正好一年28,3年72。第三年后,这点利息说不定我就能还上了。”王伟点起了烟,笑了起来。
谜团5:担保公司为何成“关键先生”?
记者在厦门采访时还了解到,在整个高利贷链条中,担保公司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担保是一个微利的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业。全世界担保公司都是国有的,比如像韩国的中小企业担保公会,都是公益性的由政府扶植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低费用担保的机构,但在我国担保公司却是营利性的商业机构。这是担保公司热衷高利贷的主要原因。”厦门市经发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政府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王强的认可:“如今担保公司的定位主要是服务中小企业,这种担保风险高、收益低,担保费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单靠担保业务根本养不活公司,所以很多担保公司根本不做主营业务,主要就是做高利贷。有的就算在做担保业务,也同时在做高利贷。可以说厦门40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00%都在放高利贷。”
事实上,近两年来,厦门新成立的担保公司有上百家。许多资本规模在千万元左右的老板,面对融资难、转型难的困局,会选择结束实业,把钱拿来放贷。虽说有风险,但总比搞工厂轻松。一开始可能只是依靠自己的口碑和影响力对周边的熟人收放高利贷,但想要把业务扩大,就要成立投资担保公司,这样就能有一个正规的平台,让公众知道你有这样的能力进行投资担保。
王伟说:“我把这种担保公司叫‘穿着白大褂的伪医生’,穿白大褂有利于给企业进行体检,你什么资料都要给我,体检完了发现这家企业还不错,就别去找正规医院(银行)了,我直接把钱通过委托贷款借给你就行了。”
王伟还透露,几个月前,厦门还出过一起大案。某担保公司和某企业多次进行委托贷款业务,前几次都按照规定走流程,但最后一次办理抵押时,因为那个产证看过很多遍了,就没去办登记,结果发现这个证是假的,一下子20多亿元就没了。
除了担保公司,还有典当行、寄售行、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等也都从事着类似的生意,只不过担保公司可以拆借资金,操作高利贷更加方便,因而数量更多。
谜团6:大型国企如何参与高利贷?
资本都是逐利的。闻到了民间高利贷的芳香后,不少国有企业也蠢蠢欲动。据王伟透露,厦门有好几家大型国有企业便做起了资本“二房东”的买卖。由于国企从银行获得资金非常容易,国企前脚从银行获得7%的低息贷款,转手就以30%的利率借出去,操作方法同样是自己成立一个担保公司,只要背后有房地产公司,土地拿来抵押就能借到钱。
“表面上看,一切手续都非常合规,担保公司做委托贷款的时候,把利率设定为法定利率的4倍,这家国企再另组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把剩余的利息,以财务手续费的名义打到这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账上。”王伟说道。
谜团7:银行职员为何成掮客?
国企做起了“二房东”,银行也同样做起了“掮客”。有的上市公司增发后,资金一时没去处,就会有银行工作人员以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为诱饵,以中间人或担保人的身份,将客户介绍给急需用钱的企业。银行在其中既赚了手续费,也能增加存量资金,还能提高大客户对它的粘着度。
曾经也做过“掮客”的张强告诉记者,以银行工作人员身份去做放贷人,有天然的优势,对借贷方的信息比较了解,出资人也相当放心。即便是社会上的放贷人,大部分在银行都有关系。
由此可见,在这条漫长的高利贷利益链中,从出借资金的普通百姓、企业老板、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典当行等,到从事二传手的银行职员,人人都是高利贷的获利者。只要资金链没有断裂,他们都能获得可观收入。然而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迟早要崩盘,尤其是当许多中小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抱着饮鸩止渴的心态借钱时,高利贷崩盘的速度会更快。(理财周刊,记者 邢力)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