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广东省长谈政务公开:改革有风险 不改革则有危险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9-22 10:48:00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本报评论部:从“举牌哥”到“拇指妹”,一批90后年轻人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既让人们感受到广东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也让人看到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表达、参与、监督的新型方式。这对政务公开的压力是否更大?

  黄华华: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人民群众参与政务公开的热情与力量、关注与监督,本身就是推动政务公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人民群众不仅是政务公开的服务对象,更是评价政务公开效果的重要“裁判”。

  我很认同你们“评论部文章”里的那句话:公民参与的力量,善用则为推动力,误用可为破坏力。我们就是应该以制度化渠道海纳公民参与的“百川”。

  本报评论部:据我们了解,广东已经把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而且强调“注重整体性和发展性”。这种整体性与发展性究竟如何体现?

  黄华华:我们正在朝着体现整体性与发展性的方向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比如,将尽快出台《广东省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办法》,从制度上保证和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水平。又比如,正在积极推动县、镇级政府行政事权改革等。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整合行政资源,把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效能监察为一体的政务服务综合平台,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市场经济环境、提供高效便民服务。

  本报评论部:我们注意到一种现象,政务公开特别是今年以来的“三公”经费公开,经常受到“围观”甚至挑剔。一些地方或部门因此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公开有压力,公开后压力更大”。广东好像也有类似现象发生。一些地市前两年曾以破冰之勇气在全国摊晒部门预算,受到赞赏时也招来争议。您怎么看这种现象?如何让政务公开有持续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不断推进完善?

  黄华华:我想把那句话改成:公开有压力,不敢、不愿公开则是“无力”。或者借用另一句话: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就会有危险。

  政务公开要求高、牵涉面广,涉及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凭“三分钟热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前,广东全省上下已经形成共识:广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就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持续不懈的努力推进政务公开。

  观点背景

  广东政务公开大事记

  2001年5月、2002年4月先后出台《关于在乡镇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意见》、《关于在县级以上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2004年12月,出台《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  

  2005年7月,制定并通过《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  

  2006年,相继出台《政务公开内容目录》、《违反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条例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政务公开考核办法》。  

  2006年7月起,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并不断完善,努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意见》,推动办事公开成为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制度。  

  2010年,开通运行广东省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管理系统;主动公开经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我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报告及预算表。  

  2011年,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公开预算信息、增强预算透明度提出具体要求。

  特别统筹:王 楚 吴 冰

【 作者:邓永胜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