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屠呦呦获大奖追踪:青蒿素开发源于越战需要(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9-21 10:00:00   来源:解放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光环背后:

  值得铭记的群体和走向世界之路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青蒿素研究得到的承认,我们也感到光荣!”李国桥说。

  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和她的同事们;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李国桥“以身试法”的场景依旧让人惊心:1969年夏天,当时已参与“523”项目的李国桥一直在用针灸法为疟疾患者治病。然而,针灸对无免疫力患者效果一直不好,为了探明疟疾发病原理,李国桥偷偷说服了护士,让他把病人的血抽出来,为自己注射,让自身感染。几天后,发冷、高热等疟疾典型症状立刻显现,甚至比病人情况更严重,接连4天发作,经针灸无效的李国桥服用氯喹,终于11天后治愈,病中的他坚持记录感染数据,寻找疟原虫发育规律。“实验证明针灸对无免疫力患者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但由于我们对疟原虫发育规律的掌握,当青蒿素出现以后,便敢于很快将其广泛用于临床(1963年以后恶性虐对氯喹产生了抗药性)。”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疟疾学》,就记录着他和同事们的亲身实验数据和研究结论。

  每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然而,李英告诉记者,由于青蒿素发明前后我国还没有专利制度,从1977年开始,青蒿素的研究成果陆续在国内外杂志或国际会议上发表,由于缺少专利保护,研究成果被全世界无偿共享了。直到1985年4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专利,后续许多青蒿素研究成果都申请了专利。

  由于我国的新药研究起步较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建立了规范,对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工厂生产都有一套严格要求,我们却对此不知晓。1982年9月,我国想要提供国外临床试用药物和争取国际注册时,碰到了国际规则的难关。当年,美国FDA的检查员查看了国内多家制药厂制剂车间,认为没有一家符合药品GMP认证要求。只能通过国际合作,通过几个国外大公司的网络销售,我国几个生产企业成了原料供应厂。直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直接向外销售的情况才终于有了进步。

【 作者:王慧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