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追寻小伊伊生命力量:脸上曾满是伤口 戴吸氧面罩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8-19 15:30:00 来源: 北京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生的渴望

  “当我要抽回皮条时,小女孩竟然紧紧地咬住不肯松口。这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对生的渴求啊。”

  南京军区解放军118医院护士徐慧

  后来,她才知道,那个小女孩叫依依。

  23日晚上10时,得知下岙段发生重大事故后,以综合科主任罗兴华为领队,118医院迅速派出应急医疗队,到达事故现场,抢在第一时间救人。

  24日17时,在坚守了18个小时后,刚从高架桥上保健巡护回到帐篷内休息的罗兴华,听到隔壁指挥中心的通话机中传来“还有一名女孩可能活着”的消息。于是,带着担架和救护人员,医疗队再次冲向铁轨。

  “我这辈子从来没跑过那么快,只有出气,没有进气。”护士徐慧如此形容自己百米冲刺的速度。

  17时17分,小依依被放上了担架,现场响起一片掌声和加油声。

  在车厢里困了20个小时,又经历了白天的暴晒,小生命“脉搏非常微弱,浑身泥土、沾满血迹、脸色苍白,左下肢一片青紫,脱水严重,而且情绪中还夹杂着一点儿烦躁。”罗兴华给依依做了简单检查,确认除左下肢因严重挤压后伤口出血外,头部和重要脏器并无严重损伤。

  迅速包扎后,四名医疗人员、八只大手,抬着担架向救护车移动,其中一位战士脱掉身上的迷彩服盖在了小女孩的身上,光着上身前行,护士徐慧则在一旁轻轻扶着氧气瓶。通过60度坡度的救援通道时,为了保持平衡,前面的战士拼命将担架举过了头顶,后面的罗兴华则弯腰撑着前行。

  上了救护车后,小依依慢慢醒了过来。为了不让她再睡着,徐慧一遍遍地和她说话:“宝宝不怕,叔叔阿姨就在你身边。”“宝宝,你要坚强哦。”“宝宝乖,宝宝最乖了,回头阿姨给你买‘歪歪’。”这位5岁孩子的妈妈,用呼唤儿子的方式来呼唤依依。

  “慢慢地,小女孩好像听懂了我的话,还轻轻地喊渴。于是,我用输液皮条把葡萄糖滴入她的嘴巴。可因为她脱水严重,不适合喝太多,滴了一小会儿,我就想把皮条抽回来,可她竟然紧紧地咬住不肯松口。”虚弱的身体此时还能爆发出如此的力量,让徐慧既惊讶又心疼,也让她至今忘不了欠的那瓶“歪歪”。“我答应她的,等依依好起来,一定要给她买。”

  生命的力量

  生的企盼

  “老奶奶的孙子也是早产儿,她亲自去山上的庙里求了支平安符。现在转送给依依,希望她也平安多福。”

  温州医学院志愿者柯秀荣

  “请大家保持安静,里面是我们的小依依。大家在进入病房前请洗手、消毒,防止对依依形成交叉感染。”

  进入温州市附属第二医院1号楼4层的ICU重症病房,在第一间监护室门口,每个人都能看到上面的这张告示。

  7月24日晚上8时,在解放军118医院接受了抢救手术后,小依依被送往温州市附属第二医院。为了更好地照顾依依的病情,讨论室临时被改装成专属病房。直到转院到上海华山医院前,小依依就一直呆在ICU里。

  1号楼4层的ICU重症病房外,有一道大门,门外是大约八平方米面积的过道,过道外连着楼梯。夏日的午后,因为空气热不透风,又没有空调,窄小的过道成了一个“大蒸笼”。

  可在小依依被送往ICU后,它却成了人们的“希望之门”。

  “这是整个医院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可也是最牵动人心的地方。”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大三学生柯秀荣,在事故后主动申请,成为温州附二医院的一名志愿者。他被分配到的第一周的工作,就是在ICU病房外看守,和亲属们沟通。

  柯秀荣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替从各地赶来看望依依的好心人,转交祝福的礼物。“东西太多了,有一束束包装好的鲜花,有亲手折叠的彩色纸鹤,有小朋友珍藏多年的贴身玩具,有各种童话书……没两天,小依依的病房里就堆不下了。”

  最让柯秀荣动容的,就是一位从福建赶来的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把当年替孙子从庙里求来的平安符,挂到小依依的病房。“和依依一样,老奶奶的孙子也是早产儿,生下来身子就很弱。为了保佑孙子健康,她亲自去山上的庙里求了支平安符。现在从家里取下来转送给依依,是希望她也平安多福。”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体验死亡和眼泪,这位刚满20周岁的男孩,真切体会到生命的重量和父母的奉献。

  生的热情

  “第一次看到小依依,小小的一张脸上,满是伤口,戴着吸氧面罩,发声也含糊不清,看着很让人心疼。”

  小依依父亲的学生陈许艳

  在附二医院的一批志愿者中,有一个女孩很特殊,她就是温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康复治疗学大三学生——陈许艳。

  这位圆圆脸蛋、皮肤白皙、每天戴着红色志愿者帽子的女孩,“完全是冲着小依依去的”,而她的红色鸭舌帽,也成了依依百看不厌的东西。

  7月24日早上6点,陈许艳主动从家里跑到了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帮着护士在现场照顾伤患。因为走得太急,她连家里的大门都没有关好。“我们平时也都有去福利院做义工,所以听到有事故,第一反应就是去做点什么。”

  当天晚上,听说最后获救的女孩是小依依,是自己崇拜的高中语文老师——项余岸老师的女儿后,她就找到辅导员,提出要照顾依依,做她的对接志愿者。“虽然项老师不帅、1米7不到,可很有人格魅力。即便没有听过他的课,也丝毫不减大家伙儿对他的喜爱。”

  也因此,陈许艳有“特权”进入ICU病房看望小依依,和她的家人一起见证小生命一点点儿好转:

  7月25日,在重症病房里,“第一次看到小依依,小小的一张脸上,满是伤口,戴着吸氧面罩,发声也含糊不清,看着很让人心疼。”对记者回忆起第一次见面,陈许艳的眼圈一下红了。

  7月30日,转到特护病房后,小依依脸上的伤口已经开始结痂,只有些轻微的痕迹,而且还会和奶奶要葡萄吃。“当护士阿姨夸奖她‘依依最乖’时,她呵呵地笑了,伸出手自己把葡萄给吃了。”

  而小依依每次看到陈许艳,都会盯着她头上那个志愿者鸭舌帽看个不停,“估计是因为红颜色的关系,小孩都喜欢鲜艳的颜色。”

  现在,她已经成为“依依”知心人:小依依最喜欢的漫画人物是巧虎;最依赖的人是奶奶;最爱折的动物是纸鹤……各种依依的爱好不假思索,信手拈来。

【 作者:马学玲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