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济南民间古建筑壁画寻踪(组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8-18 09:43:00 来源: 齐鲁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近日,随着济南市华阳宫古建筑壁画修复工程的进一步报道,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再一次走进百姓的视野,引起那些热爱考古和艺术的市民关注。而在济南除了华阳宫古建筑群以外,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还有多少遗存,笔者近期对济南周边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黄鹏 笔者通过考察发现,在济南民间的宗教寺观或民居中,依旧保存有多处从古代到近代遗留下来的壁画。这些壁画绘制精美,颜色鲜艳,题材丰富,内容从花鸟鱼虫到古典小说;年代从明清至民国,亦有建国后或“文革”期间的。在此请跟随笔者的脚步去了解一下遗存于民间的那些“草根艺术珍品”吧!

  禹王庙里的“大禹治水”壁画

  章丘市文祖镇的南部有一个很大的村子,村名叫三德范,村子南首的高地上保存有一座重修于清代的古庙宇———禹王庙。从庙宇的名称可以看出,这座古庙是祭祀远古治水的英雄大禹而修建的。

  三德范的禹王庙不大,一进院落的北端就是正殿,历经百余年的风雨,如今正殿的东山墙已几近倒塌,殿内大梁亦出现倾斜,不过从尚完整的西山墙上能清晰地看到九宫格式的一组清代壁画。“九宫格”顾名思义,壁画绘制于九个方框内,共九幅。通过九幅壁画去体现画工或修庙善人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壁画形式也是济南最常见的壁画绘制模式。禹王庙西山墙上的这九幅壁画其内容都是描写大禹治水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典故。西山墙上的壁画颜色艳丽,画工精美,并且在每格的左上角都标注有该幅壁画的故事名称。

  禹王庙壁画除了西山墙外,在神台两侧上方及南墙上也还保留有部分残存的壁画,这些壁画大都是墨色绘制,内容既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亦有西风瘦马等诗文题材,虽然略有残缺,但依旧能看出民间画工的艺术造诣。

  《西游记》题材壁画济南现存两处

  一般来说,清代以后的壁画题材中开始逐渐出现现实重大题材的描绘以及民间小说与文学名著的表现。这一时期众多古典名著开始流行于民间,所以此时的壁画题材也逐步与时俱进,将这些内容绘于墙上。

  在济南地区考察过程中,能看到的以古典小说为题材的壁画有两处,一是章丘大圣寺,一是市中区韩家庄关帝庙,而壁画的内容均是以《西游记》中的故事片段为题材。

  章丘大圣寺的《西游记》壁画保存于正殿的南墙大门上方,从东头至西头狭长的墙壁上共划分为数个小区,而每一小区内的壁画均是故事的一个片段。而整幅壁画就像是一本连环画,讲述了“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西游记故事。大圣寺壁画采用了墨色白描的手法,利用白色墙壁和着墨进行线条的勾勒,整幅壁画干净简练,内容清晰,让人一看就能明白所要表达的内容。

  韩庄关帝庙内的壁画,其表现形式和大圣寺有异曲同工之妙,绘制手法极为相近,似是出于同一画师之手。不过韩庄关帝庙内的壁画讲述的内容却较为笼统,其第一幅从唐僧拜别唐王开始,之后既有大战牛魔王,亦有与其他妖怪打斗的场面,并不是具体的一个故事。由于这一类题材壁画出现的年代较晚,所以通过这些壁画的内容,也能对所依附的古建筑的断代提供一个相关的佐证。

  关帝庙内的壁画

  关羽是三国名将,他去世后,其形象被后人神化,而历经多个朝代的褒封后,关羽也从一名凡人武将逐渐变成了官方和民间百姓均崇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古时大多数地方都建有关帝庙以祀之,而庙内附属的壁画也多以关公故事或《三国演义》内容的形式出现。

  今长清区张夏镇的井字村中也有这么一座关帝庙,虽然庙宇不大,仅有单开间正殿一座,但殿内的九格彩色壁画却向人展示了关羽生前那些著名的故事。虽然殿内壁画部分已经开始脱落,但从各幅壁画所要表现的故事看,依旧能理解画工想要表达的意思。其中关羽一生中重要的片段如“温酒斩华雄”“封金挂印辞曹操”等都在这一格格的壁画中得以体现。该庙的壁画色彩非常鲜艳,关羽所穿的蓝色战袍、红色罩裤对比鲜明,颜色保存得相当好,基本保留了壁画最初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

  大幅壁画的精品“龙神出游图”

  如果说“九宫格”壁画形式是为了更清晰地体现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那么一面山墙的大幅壁画带给人的则是气势恢弘的大场面。

  在济南地区考察过程中看到的最壮观的一方大幅彩色壁画来自章丘西田广村的龙神祠。该庙宇奉祀龙神,也就是俗称的“龙王庙”。在庙内无梁殿的东西山墙上各绘有一方整幅的壁画,其内容均是“龙神出游图”。从其中西山墙上的壁画可以看到:壁画最左端是一辆驾驭着青龙的彩车,车内乘坐着龙王,青龙车之前是两名手执“肃静”“回避”皂板的衙役,而再前则是打着藩盖的兵役,背着宝剑的童子,以及扛旗回望的兵丁,出行队伍的头顶还有驾着祥云的各路神仙陪同,而壁画的右上角还有一个正打开窗户张望的百姓。

  整幅壁画构成了完整的一幅龙神出行的壮观场面。壁画从距地面半米处开始,上至拱券底部,呈正方形。虽然壁画的下部由于潮湿而出现部分脱落,导致一部分人像模糊,但现存的壁画中还是出现了二十余个形象各异的人物或鬼怪。每个形象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形态表情、执物穿着都体现着各自的身份,实乃大幅古代彩色壁画中的精品。

  极具时代特征的

  革命壁画

  如果说古代壁画所选择的题材大多是吉祥如意的图案或百姓喜闻乐见的小说故事,那近代壁画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则更加明显。

  这一类壁画大多出现于两个时期,一是建国初期,一是文革期间。这两个时期,众多村落里的古建筑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很多被改造成了学校的教室或村委办公室。而这一时期出现的壁画大多都是借助原来古建筑壁画的位置,在古代壁画之上进行了覆盖,从而达到宣传时事政策的作用。

  在柳埠镇岱密庵村考察时,笔者在村西头的三清殿内就看到了这样几幅壁画,其中一幅绘有崇山峻岭,如果单从这些山景看并不能理解画工所要表达的意思,但画中山脉旁的题记“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让我们一下子明白了图中所绘山脉应该是朝鲜的大好河山。而这幅壁画也应该是绘制于建国初的抗美援朝时期。

  这幅“抗美援朝”壁画旁是另一大幅壁画,画正中是一个巨大的国徽,国徽下方是成片的厂房和高耸的烟筒,这一幅壁画的含义代表着建国初期振兴工业建设新中国。从革命壁画的边角还能看出原来壁画的一些颜色,所以这些壁画都是在原来三清殿壁画之上而绘制。

  在历城区某村子的民居门楼内还保存着部分文革时期的壁画,班驳的土墙上被涂抹上一层白粉,其上绘制着人物画像,其中工农兵的光辉形象以及旁边的大幅标语让人很容易猜到,这些壁画的时代应该就是“红色光辉”照耀下的“文革”时期。

  这些近代壁画色彩大多都是白墙黑墨,内容多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而绘制的位置也多是借助原有的壁画。虽然这一时期的画工比较粗糙,与古代遗留下的彩色壁画不可同日而语,但因其代表着典型的时代特色,所以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后记】:

  笔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与关注的这些壁画能保存到今天实属不易,它们大多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从现在的保存环境看,大多数壁画都岌岌可危,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生自灭,无人管理保护。风化和人为的破坏使得壁画一天天颓败破损,这些民间保存下来的艺术品如果不及时整理保护,很难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而这些珍贵的古代或近代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都将隐埋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 作者:蒲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