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时,他带领6名战士脱离险境
转业后,他自愿做“城市农民”
离休后,他当起义务“保洁工”还资助6名贫困生
在管城区东大街办事处,提起老红军胡学银,没有人不知道,他现在还住着1980年的房子,从不跟党提要求谈条件,说自己已经很幸福很满足。大伙都说,胡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模范典型。
昨日午后,我们来到东大街240号院的一个四合院,胡老的家。
胡老的女儿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屋,半身不遂的胡老拄上了拐杖,但依然精神矍铄,谦逊和蔼。
谁能想到,这位深居寻常巷陌的人竟是红25军的老战士胡学银呢?
他的家陈设极其简朴,房子是1980年单位建的普通民宅,没有卫生间,墙上挂着1996年市政府赠送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堂。
由于老人耳朵有点儿背,胡老专门让女儿拿把椅子坐在我们身边,生怕遗漏了我们的问题。
谈到以前的事儿,老人兴奋起来,但遥远的时光拥堵着记忆,老人只是说:“我当过排长,带领过大伙找过大部队。”
胡学银也许生来注定要当兵。他1918年出生在陕西省山阳县南沟口村,一家六口,无房无地,一年四季靠给地主种地为生。
6岁开始就为地主放牛,9岁就随父亲在地里干活,但家里日子依然不好过,孩提时代,就吃了不少苦。
为了混口饭吃,刚满18周岁,他就参加了红25军,从此踏上了革命道路。参军后,被编入红军陕南第74师陈先瑞领导的部队,在延安的大生产中,胡学银一个人承包了30亩土地,累得吐血两次,后来,赴河南豫西山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曾被评为模范班长。
“我是个文盲,不识字,可能讲不好。”胡老毫不忌讳地说。
“我爹就爱说起1947年的事儿,给俺家的大小孩子都讲过。”胡老的女儿说,老人有一段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7年11月,当时任排长的胡学银带领一个班6名战士在陕南一次战斗中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掉队就意味着牺牲。为了保护战友的生命,胡学银带领大家艰难地寻找大部队。一天凌晨,为了趁夜幕通过敌人的封锁区,他们竟然误闯到敌营。
敌人哨兵用枪对着他们喊:“哪一部分的?”胡学银手下一位班长灵机一动:“国军24师。”这正是围追胡学银的敌军番号。胡学银立刻带领大家向附近山上撤去,走到半山腰,又有了难题,山上是没膝的积雪,战士们都身着单衣,向上会冻死,向下又有敌军,胡学银突然想起小时候家里人说过迷路了可以找有野猪拱过的山道逃生,最后他们找到山道,摆脱了敌人的追捕,找到了大部队。
转业后,他放弃晋升机会自愿当“城市农民”
对于胡学银来说,有很多晋升的机会他都放弃了,情愿到园艺场当个“城市农民”。1957年,胡学银转业到市供销社当保卫科长,但没过多久,他就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在他的坚持下,到供销社下属的白庄猪场任场长,后来到市林场当副场长,整天与土地果木打交道,一干就是24年。
1982年10月,胡学银离休后,赋闲在家。
“我们多次劝俺爸换房,都被他一口回绝了。”胡学银的女儿说,父亲怕给政府添麻烦,不仅不要求换房子,老红军离休的医疗费用,按规定是全额报销的,但他时时刻刻注意节约,平时有病,一般都不去医院,只是到药店买些廉价药吃,为给政府减轻医疗费用,他每年的医疗费报销只有千元左右。
“我从小就吃苦,现在已经很好了。”再次谈到房子问题,胡学银一直说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很满足。“俺爸最崇拜的人就是张思德,整天把张思德挂在嘴边。”胡学银的女儿说,老人一直很勤俭节约。
离休后主动当起义务“保洁工”
胡学银家西侧有一条10多米宽、200多米长的背街小巷,周边居住零星居民和商户,卫生状况较差,为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他主动担当义务“保洁工”。离休后,不管春夏秋冬,无论节假日,每天一大早,他都把街道打扫得一尘不染。
“胡爷爷,感谢您对山里娃的关爱,祝您春节愉快!”今年春节期间,胡学银老人收到了卢氏县五里川小学寄来的贺年卡。
商城里社区主任王凌云说,自2008年以来,胡老用自己省吃俭用存下的15000元钱先后资助了6名贫困学生,逢年过节还给贫困生发“红包”和“压岁钱”,鼓励他们勤奋学习,报效祖国。(鲁慧 贾明卉 帖迪生 王凌云)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