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学者李兆忠称现代文化为“骡子文化” 缺主心骨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8-09 08:12:00 来源: 北京晨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浮躁、焦虑,盲目而且混乱,功利泛滥,实用主义盛行,学者李兆忠把这一切称为“骡子文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当代文化究竟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局面?李兆忠说:“一百多年来,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断地交锋、碰撞,虽然造就过辉煌的文化时代,但也让我们失去了文化的主体性。我们的文化变成了骡子文化,亦中亦西,非中非西。主体性缺乏,其实就是没有主心骨,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里,只能左右摇摆,随波逐流。所以,当今文化最重要的,是要重新找回我们的主心骨。”

  从全盘西化到全球化

  学者李兆忠把现代文化称作“骡子文化”,“非驴非马,亦驴亦马”,它并非今天才有,而是从100多年前开始。它的来源是文化的引进。

  李兆忠说:“现代文化都是从西方搬来的,搬运它们的是留学生,从晚清到民国,留学生们从国外搬来许许多多的文化思想,可能有人会觉得西学就是一个整体,其实不然,留学生们去的地方不同,欧洲、美国、苏联等等,搬来的自然也不同。这些文化最终在中国汇聚,互相冲突、博弈,然后逐渐中国化,已然和原初不同。到上世纪中叶,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正统,将其他文化排挤在外,在整个冷战时代占据上风。开放以后,诸多西方文化再一次被引进,新一轮的西化开始。”

  尽管都是引进外来文化,但三个阶段,各有不同。李兆忠说:“早期的西化,是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后来是全盘苏化,新的西化则是全球化。”

  关公战秦琼

  李兆忠也曾留学多年,他说“没有留学,便没有现代中国”,不过这种留学带来的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之后,并非已经高枕无忧,融合之后,依旧有很多需要思考和注意的问题。

  他把融合之后的文化比喻为“骡子文化”,他说:“这个词并无贬义,也无调侃之意,只是一个比喻。根据生物杂交的一般原理,第一代的兼具双方的优点,品种最佳,之后逐渐退化。这个生物学原理同样符合中国现代留学史的实况。从晚清到民国时代,可算是第一代留学生,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多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文化巨人,可以称之为超级骡子,他们之间也互相碰撞、互相交融,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时代,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然而,第一代之后,文化的退化如同生物的退化一样,让人不得不注意,不得不焦虑。先辈的遗产也越来越难以为后人继承。李兆忠说:“新时期以来,不管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寻根派,还是崇尚现代文化的现代派,虽然一直都在争论,在碰撞,但是已经缺少了一百年前的那种盛况,没有学贯中西的背景,表面上热闹,却少了先辈的眼光和气魄。有点儿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其实是在表演,在作秀。”

  文化缺乏主心骨

  文化陷入困境,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到处碰壁,到处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面,却总是不得其要,李兆忠认为,这是因为缺乏主心骨。

  他说:“融合之后的文化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消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留学的意义与贡献,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胡适将留学比作摆渡西方文明的‘舟楫’,将留学生比作‘舵手’与‘篙师’;季羡林将留学生比作‘中国的普罗米修斯’、现代化的报春花,都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留学带来的并非都是美丽的风景。骡子文化是一种不自然、主体性欠缺的文化,它摇摆多变,缺乏定力,在外部世界的影响刺激下,每每陷于非理性的狂奔,这一点,不管是第一代,还是之后的,都是一样。过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文化语境至少经历了六次剧烈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缺乏主体性,就是缺乏主心骨,只是随波逐流,无法扎根不动,李兆忠说:“这是骡子文化的尴尬,也是骡子文化的宿命,我们都变成了骡子”。

  国学热是一把虚火

  尴尬的背后,是焦虑。李兆忠说:“文化往何处去?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但是反思的结果让李兆忠悲观,他说:“没几天都有一个语种消失。我们在百年的时间里遭遇了西方更加强势的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大可能一下子被侵蚀,但是这更需要注意,因为慢往往会让人失去警惕。”

  今天,传统文化复兴,开始被更多人的重视,这是不是文化主体性的一种巡回呢?李兆忠不这么认为,他说:“社会浮躁、焦虑,精神盲目而混乱。传统文化不断地重组,但是它的内核在变化,复古变成了一种点缀。所谓的国学热,传统文化复兴,更像是一把虚火。并非今天才有,一百多年的文化碰撞中,反复来去,传统文化在这里和西学其实是一样的,并非文化的主体,我认为,文化的主体性一直在丧失,最终我们可能既不可能回到传统文化的路上,也不可能完全地西方化,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交锋与动荡之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

  克隆寿命长不了

  文化没有主心骨,当全球化来临的时候,处境就堪忧,这也正是李兆忠研究留学文化的原因之一。

  李兆忠说:“现在的局面是,传统文化的许多潜规则还在,比如官本位,另外一面,又有许多被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寻根派动辄弄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古董,现代派对西方文化生吞活剥却又往往一知半解。功利泛漫、庸俗猖獗、实用盛行。这些其实都是没有主心骨的表现,也是结果。”

  能不能将这种种文化再一次整合、重新凝聚?李兆忠并不乐观,他说:“现代文化是克隆出来的,并非生长出来的,当初有特殊环境的影响,可以把这些问题都暂时忽略。而到了现在,思想文化分化,这种克隆出来的现代文化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克隆的总是寿命不长,难以遗传等等。由留学带来的现代文化,其好处是融合性强,坏处则是主体不明确,缺乏定义,容易被影响,悲观地说,文化会不会解体,都是需要担忧的。所以,我认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寻找文化的主体性,找到自己的主心骨,到底是什么?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晨报记者 周怀宗

【 作者:张中江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