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社会科学院发布2011年城市蓝皮书,蓝皮书指出,到2009年,我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左右。蓝皮书认为,中等收入阶层占有的社会资源处于社会结构的中间位置,有较高且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家庭消费能力较强,讲究时尚和生活品质,一般受过良好教育。
按照社科院的这个研究成果,俨然中国已经形成牢固的中产阶层,社会日趋稳态化。不过,如果将中等收入者含糊地等同于具有“社会稳压效果”的中产阶层,那就有些偷换概念了。在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上,虽然通常是从职业和人均收入上进行的,但这并非放之四海皆准,这只是发达国家的标准。或许,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中等收入者是中产阶层的主体,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如果硬要将中等收入这个“牛头”安到中产阶层这个“马嘴”上,就难免贻笑大方了。
按照通常的理解,中产阶层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是脑力劳动者,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心,追求自由、公平和平等。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产阶层可以不为生活过多的发愁,有足够的闲暇参与社会活动,献身公益事业,对自身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以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而自豪。换句话说,他们心态平和,应该是一个很具幸福感的阶级,是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阶层。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而什么样的人才算“中产”,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而根据测算,中国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73万元和1.62万元之间(据《北京晚报》8月4日)。这个收入不要说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买不起房,就是在二线、三线甚至四线县级城市都难以买房。要说到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生活状态,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焦虑”。对房贷的焦虑,对房价的焦虑,对就业和失业的焦虑,对身份的焦虑,对医疗、养老、自身安全以及生儿育女的焦虑等等。焦虑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正如《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所提到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
在许多人看来,身边总是危机四伏,总有原因让人感到不安,被剥夺感时刻存在。中等收入者的这种焦虑、不安全感表明,他们不是中产阶层,或者,只是中产的一个虚妄的幻象而已,反而更像一个“中等收入的陷阱”。在这样的一个“陷阱”中,贫富差距拉大,阶层鸿沟加深,社会共识日趋减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即使中等收入者占了主体,但焦虑和不安全感也像大量微不足道的小白蚁般,损害社会的价值系统和评判机制。
按照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的理论,中国目前更像是一个“M型社会”,即中产阶层坍塌,贫富差距恶化的状态。衡量一个社会贫富差距的常用指标是“基尼系数”。有专家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通用的警戒状态。这也是我们可感可知的现实,所谓的中产太虚妄了。
(彭兴庭 作者是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