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哲)叶县一有600年历史的“翠花古石桥”如今千疮百孔,几乎沦为一堆石料。此桥在2006年被县立碑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再无任何单位对其进修缮工作。
事件:翠花古桥,危矣
7月29日,网友“湖畔居士”在大河论坛发帖,为叶县境内一即将消逝的古桥鼓与呼。原帖地址
网友在帖子中称,2010年5月5日,鹰城印象网友“金山帕的萨”曾以“古之沧桑翠花桥”为题,对位于叶县龙泉乡的翠花古桥的惨状进行过报道和阐述,呼吁有关部门加大保护力度。
时隔年余,笔者再度去看翠花桥,发现经过几次洪水和人为破坏后,这座被冠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代石桥损毁更加严重,大部分桥墩已经倾斜,桥面扭曲变形,中间已经断开,几乎不能通行。
桥墩上精美的龙首石雕仅剩下一只,从桥墩断面痕迹看,显然有人盗割。桥上掉落的石板、石块充斥河道,景象惨不忍睹。
令人惊讶的是,当地政府自从2006年在桥南竖起那座所谓的“保护碑”后,再没有见任何保护行动。保护碑与翠花桥惨状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
历史:六百余年翠花桥
翠花石桥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龙泉村(老街)北的澧河之上,是黄河以南历史最久的石板桥。自古以来是湖北、河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石桥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桥北吕庄村的吕氏对石桥进行修缮,时称吕桥。后来桥南的董氏重新修茸此桥,吕桥改名为董桥。吕、董两家为桥名一事讼至县衙,知县郭岩判:“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何分吕桥董桥?……”此桥遂改名“善桥”。后任知县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镇江知府,廖思芳经过此桥,适值阳春三月,见两岸柳翠花红,景色宜人,兴致大发,赞为“翠花桥”,其名沿用到今。
翠花桥为柳木桩基,青石板结构,两侧无桥栏,桥35孔,全长60米、宽5米,高1.6米。每孔有五块数吨重的石条铺就,石条与桥墩之间均有铁条连接固定,车辙下的两块为花岗石条,极为耐轧。桥面共有175块青石,石板长1.3m,石板与石板间皆有铁钉固连。桥墩有龙头雕刻,逆水排列,昂首瞪目,张口卷须,除可增加大桥的美观外,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降低其对大桥的破坏力度。历史上,地方政府和百姓曾多次对翠花石桥进行修缮。
网友:树个牌不算保护
古石桥破坏如此严重,网友们心疼不已。
朵朵爸:“没想到咱们这也有龙桥,今年有一期国家地理杂志上就介绍过,四川的泸县有很多这样的龙桥。”
我若长风:“极有价值的文物,呼吁政府关注保护!”
正义者之一:“强力要求政府修复古桥。保护古桥。”
湛河闲人:“看来当地政府对此桥的保护意识不强呀,难道树个牌就算保护了?”
湖畔居士:“翠花古桥历经600年不倒,万不可毁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保护这一文化资源刻不容缓。这理所当然应该是政府行为,而不是民间行动。假如那些当政者少买一辆轿车,假如那些贪腐者少吃几顿饕餮大宴,那么,保护翠花古桥还能是一句空话吗?”
县文管局:已递交维修报告
8月3日,记者咨询了叶县文物管理局张局长,据其称,网友帖子发出来后,他们也了解了这一情况。但这个古桥在立牌之前,就已经处于一直损坏状态。这几年他们一直在对古桥进行保护,去年12月,他们向省文物管理局递交了维修报告。同时,还委托了南阳古代建筑保护所对古桥进行了维修评估。
对于网友的质疑,张局长称:“维修并不是对一孔一洞,而要全面维修,还不能破坏桥的整体性。维修资金也是一大块,不包括桥基部分,仅桥面维修就需要166万元。”
“目前省里还没有批下来维修报告。”张局长称。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