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老徐升任团机务处主任。此时,他所维护的这型飞机已经全面进入老龄化阶段,故障高发,航材短缺,安全压力与日俱增。一次,一架飞机发生重大空中特情,故障之罕见令各级震惊。老徐带着几名骨干吃住在机场,连续七个通宵,才彻底搞清了原因。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大家思想上却有了不小的疙瘩,不少人开始怀疑这款老飞机的质量,甚至提出质疑:老飞机还能不能飞?
“我维护的飞机,我有信心。”顶着巨大压力,老徐思忖多日,终于吐出了掷地有声的一句。他提出了细致到极限的“厘米检查法”,又逐步构建起了专门针对老旧飞机的科学维修和预防体系。卓绝的努力下,全团全年6000多小时的飞行保障任务圆满完成。
就这样,20年“伺候”同一款飞机,日复一日地拧螺丝、查线路、上机油。看似重复的工作,却无时无刻不在悄悄发生着新的变化。任务的变换、季节的更替、飞机使用年头的增加……细小的量变积累成质变,质变的规律靠人去总结、去预见。它考验智慧,考验耐性,更考验着机务人的责任心、使命感。在这里,你永远不会感到疲沓,永远会遇到前所未见的挑战。机务工作没有尽头,而这,也正是机务的魅力所在。
也是这份魅力,把老徐与飞机紧紧地“吸”在了一起。即使肩上已经扛了四颗星,他仍然喜欢“泡”在机场、“泡”在一线、“泡”在飞机之间。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他从一个停机坪转到另一个停机坪,机场就是他最大的“办公室”。
“不到一线,怎能真正对工作知根知底?”他说。
“你有什么问题,哪一块不清楚,只管去问老徐。”同事们说,他能立刻指出来:到哪本资料书、第几页去查。飞机疑难故障会诊,往往是老徐“人到病除”。飞机复杂的构造在他眼中成了万花筒,部件与部件之间都有着最奇妙的默契。
“记录单上一字千斤啊,”老徐说,每一次的放飞维护,他一定紧盯到最后一个环节。看着自己精心维护的飞机滑出跑道、稳稳拔升、冲上云霄,是最牵动机务人情怀的一刻;在“飞行记录单”的“机务放飞”一联里,问心无愧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又是机务人最凝重的一刻。“这是我们的功劳簿,也是我们的军令状。”
几十年间,徐建平填满的飞行记录单一本又一本,所有的笔迹工工整整,力透纸背。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