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战史上一个独特的动人篇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对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都已镌刻在了历史的铭柱上,远征军广大官兵为捍卫民族尊严与人类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永远的精神财富。电视剧《中国远征军》第一次正面切入,真实再现了中国远征军入缅的征战过程,有着很强的新鲜感和解密感。
《中国远征军》追求历史真实性的态度是严肃的,值得称道的。其一,采用纪实风格,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标明具体时间,重要地名也都特别注明。其二,史迪威、陈纳德、罗卓英、杜聿明、戴安澜、孙立人等重要历史人物都用真名实姓出场,并占有相当的戏份。其三,宏大叙事与家族叙事相结合。通过200师和新编38师的战斗经历,特别是通过虚构的上校韩绍功这个一号人物的传奇经历正面描写了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全过程,又通过韩绍功与亲人的关系连通了缅甸与腾冲,对比了前线与重庆。其四,敢于正视中美英最高当局主张分歧、盟军与中方高层指挥的混乱和失误导致了同古会战、平满那会战、曼德勒会战的流产和大撤退大伤亡的惨剧,真实描写蒋介石政府高官把前线官兵的鲜血和生命装扮成“生日蛋糕”去邀功请赏,揭开官商勾结把国际援华物资运到黑市去卖钱的无底黑洞。其五,二度创作在还原当时的历史氛围上狠下了功夫。因此铸造出了很强的历史真实感,使观众看片子就像走进了历史。
当然,衡量历史题材作品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关键还要看它对历史精神的发现与再现的水平。《中国远征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韩绍功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出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舍身报国传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卓绝拼搏中会迸发出怎样的英雄气概与巨大力量,并在官兵们壮烈牺牲的描写中把它推向极致。更加可贵的还在于,该剧在艺术的彰显远征军爱国官兵舍生报国的巨大精神力量的同时,还在生动情节和尖锐冲突中直接构成对人性的深度拷问。比如,韩绍功违反命令,为救毛淡棉学校9名学生而使士兵一死两伤,这到底值不值,应不应该受处分?皮尤河之战后,掩埋我军牺牲者后还要不要掩埋日军士兵的尸体?野人山上,韩绍功放走三个对前景绝望的逃兵,应不应该被关进军事监狱?被日军惨杀全家的杨文,在愤怒中杀掉猖狂挑衅的日军战俘,该不该被处死刑?如此等等,都超越了对具体是非和恩仇的争论,直接通向了对生命权利、生命尊严和反法西斯战争恒久意义的深度叩问,既是在叩问剧中人,也是在叩问观众,让我们想到了很多很多。
《中国远征军》作为一部大片,看点很多。战争戏占全剧的一半篇幅,是本片的第一大看点。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情景逼真,气势恢弘,视听效果强烈,更难得的是,每次战役和战斗都能在样式上拍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和看点。比如同古坚守战拍的是犬牙交错的城中攻防战,突出了散兵近距离搏杀;仁安羌之战,着意强调正面攻势的沉着及其与偷袭日军炮兵阵地的巧妙配合;野人山中的多次战斗,强调了遭遇性,拍出了热带丛林战的味道;缅北反攻的谷底追击战,凸显的是在山上长时间潜伏后的奇袭歼敌,密支那城攻坚战,则有力地再现了空中轰炸、重点突破、坑道对坑道、狙击手对狙击手的立体攻坚的宏大气势。真堪称丰富多彩,各有千秋,既还原了战争历史的丰富性,给剧中主人公们的活动提供了具有历史真实感的舞台,也让喜欢看战争戏的观众着实地过了一把瘾。
男女情感戏是该剧的又一大看点,尤其是美籍华人女青年、翻译罗星追求韩绍功的戏写得很激情很浪漫,与严酷的战争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与交替。她给在于邦前线苦战的韩的信,传遍全营全团,每个战士都能背诵,她的温情美意照亮了沉重的军营,激活了远征军官兵们心中的斑斓情感与美好向往。片子用一种传奇的方式把美好的铁血柔情推向了极致,战争戏与爱情戏交相辉映,织造出全剧的瑰丽多姿。
看完片子,兴奋中也感到有局部的遗憾。比如,写到在重庆的《新华日报》有不少情节,可惜没有写出一场精彩的戏来;腾冲的叙事内容不可取代,又似乎缺少一个更集中的高潮戏。再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韩绍功和谢孝彰这两个主要人物都刻画得血肉丰满,两人之间的性格对比与碰撞更深化了主题,但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何玉姝和韩绍臣这两个重要人物内心变化轨迹的描写却有些模糊。另外,全剧结尾的处理有些匆忙,虽寓意独具,但缺少对剧中有些重要问题的照应。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把以后的片子拍得更少遗憾。
(李准)
【 作者: 编辑:
李鲁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