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儿子意外走失苦寻无果 19年后方知被美国人领养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5-11 10:57:50 来源: 新华网-扬子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19年找寻最后终于知道,被美国人领养了

一年来南京四五次,持续六七年

李绪文一听就急了,赶紧丢了工作,跑到南京来找。这第一次找儿子,连着找了半个月,毫无收获。

“那时候怎么一点不开窍呢?刚出来打工,什么都不懂。你说,哪怕登个报,每个派出所跑一圈,到福利院去备个案,不就碰到了吗?”现在提起来,李绪文后悔莫及。但当时哪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他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出来找儿子,已经是1992年6月了。一起来的还有几个亲戚,大家都是刚出来打工的农民,或者还是在家种地的,都是第一次到大城市,能想到的就是靠嘴巴和腿去打听。也乘过公交车,但大部分靠步行。他能想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工地,儿子可能熟悉工地,会跑到工地找家人。但连着跑了好几个,都没线索。之后李绪文也去过几家派出所,得到的答复是,没有类似报案。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绪文最初尚存的希望被渐渐冲淡。而且唯一的见证人、妻子付桂花还失忆了,一点细节都没有。“那时候没想到在街上贴照片吗?”记者忍不住问,不料这正戳到老李痛处。他沉默片刻说,乡下条件差,家里人根本没照过相。“我和我老婆结婚,都没有照片,只写个名字、地址就行了。”他愧疚无比:李祥长到6岁,一张照片都没照过,找孩子时,他只能跟人比划着描述:“就这么高,1米左右,小孩白白净净的,不胖,见过吗?”可这样的孩子太多了,找起来无异于大海捞针。

1992年南京第一次寻子,前后用了半个月,徒劳无获。李绪文只得回去。但之后只要听到任何人提到有消息,就再出来找。就这么着,一年总要来南京四五次。如此持续了六七年,光车费也花了七八千元。同时,他们也在芜湖、铜陵等一带广撒网。“但凡有亲戚关系的,都托到了。我家、我舅舅、我表哥、表弟、姑姑家,家在四五个县,这几个县的人都知道我在找孩子;我在苏州打工,所有共事的人也都知道,知道孩子丢了,知道孩子妈妈为了这事精神不好在治病,苏州知道的恐怕得有几千人。”李绪文介绍,也就是为了找孩子方便,1998年刚兴手机时,他一年才挣一两万,就花了7600元买了一部。“在哪里都留这个号码,就希望能有消息。”这期间,只要有一点线索,他总会丢下工作,跑去看看,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在夫子庙派出所终于找到“接警记录”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7年,事情陡然有了转机。李绪文的一个侄子提醒他,“听说南京夫子庙那一带走丢的人多,你们怎么不去夫子庙派出所找找?”这一提醒激起了付桂花尘封的记忆。她隐隐约约记起来,是带儿子到过夫子庙附近。

“夫子庙派出所的那位女所长,看我老婆可怜,就答应给她查查接警记录,一查,真查到了!”李绪文说到这里,声音也有些兴奋。

根据李绪文提供的接警记录复印件,记者看到,夫子庙派出所于1992年5月16日的确收到了一名“群众送来”的走丢了的小男孩。男孩自称叫李强,6岁,住“安徽新宁县繁昌乡”,父亲名叫“李树文”,母亲名叫“杨桂花”。“名字、年龄、丢失时间,都跟我儿子李祥情况吻合!”李绪文兴奋地解释说:“新宁县繁昌乡,是小孩把繁昌县新林乡说反了;李强、李树文,杨桂花,应该是方言的因素。”有了这条线索,夫妻二人简直喜极而泣!

【 作者:  编辑: 赵静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