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说天下

国防现代化买不来——新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历程/组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5-06 08:05:3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的59式中型坦克。CFP供图

  真正了解中苏交往史的人都知道,在苏联领导人中,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对华提供的援助最多,水平也最高。1953年他担任了苏共第一书记时内外地位不稳,急需刚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而在国际上有很高威望的新中国支持,对华援助特别是军援有了质的提升。斯大林援华时提供的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过的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提供的则是现役的各种常规武器的生产技术。新中国刚建立起的军工企业在苏联专家帮助指导下,用苏联提供的设备仿制生产出56式枪械、歼-5战斗机、带“5”字头的各种火炮、59式坦克等主要装备,这些都达到或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不过,上世纪50年代世界强国已经迈入核武器阶段,毛泽东在赫鲁晓夫1954年首次访华时又提出能否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却受到婉拒。中共中央仍于1955年决定,开始核弹、导弹的预研。1956年东欧发生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翌年夏天苏共莫洛托夫等元老又想推翻赫鲁晓夫。在此形势下,赫鲁晓夫才不顾军方坚决反对,于1957年7月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其交换条件则是毛泽东访苏对他表示支持。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规定苏联再援建102项重点项目。毛泽东随后访苏,在61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上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

    苏联对华的“两弹”(导弹、核弹)项目援助,主要是帮助中国建设了最早的原子反应堆、浓缩铀工厂、核燃料棒工厂、铀矿和核试验基地,提供了P-2型导弹样品。后因中苏之间发生政治争吵,苏联于1960年7月中断了“两弹”方面的援助并撤走专家。不过中国在此前得到了一些核武器制造设备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苏联撤退专家后留下的核工厂“半拉子工程”,毕竟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好得多。中国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完成“两弹一星”,主要是自力更生的结果,苏联早期的帮助也有着重要作用。

    1961年中苏关系有所缓和,赫鲁晓夫在主动提出中国可延迟还债时,又提供了米格-21战斗机等新装备及其生产技术资料。不过中苏关系这一度好转为时不久,便因同年11月苏共召开二十二大时中共反对批判斯大林并支持阿尔巴尼亚而再度闹翻。1962年11月,苏联以古巴导弹危机时中国对其不予支持反而影射抨击为由,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还未最后交齐时停止这一援助项目,对华的军事帮助至此停止。不过中国军工业通过全面接受和掌握苏联50年代水平的武器装备技术,对奠定国防工业的基础还是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年主管经济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在1984年会见苏联老朋友时曾表示,对苏联给予的这些援助,“中国人民都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

【 作者:张晋龙  编辑: 徐珂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