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本网大型系列报道:经开区 构筑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3-14 07:47:37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精诚所至——

海马呼啸入中原

2010年12月11日,海马郑州三工厂奠基仪式在经开区十八大街与航海路交叉口附近举行,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在参加奠基仪式时称,这标志着已经形成产能的海马郑州基地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十二五”末有望形成年产销整车60万台、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汽车产业集群,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基地之一。

海马最初挟10亿元资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及发动机生产资质呼啸入驻中原,对正在谋求汽车业发展的郑州而言,可谓来逢其时。

海马入驻郑州经开区,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如外界传言的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作为河南人对家乡特殊的感情因素,朴实厚道的河南人在招商的过程中也倾尽了自己的真诚和热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引得海马来。但作为一个知名的企业和企业家,更多的是理性的战略思考。有业内人士分析称,海马挺进中原,对于海马和河南来说,是真正的双赢之举。

海马与经开区的牵手始于2007年。当时海马汽车偏安于海南岛的海口市,发展受到物流成本高、当地机械工业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困扰。而经开区地处中原,良好的汽车配套产业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发达的物流,加上河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对海马充满了吸引力。而当时的河南,正在制定把汽车产业发展为六大优势产业之一的规划,意在把郑州打造成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郑州虽然拥有宇通客车、郑州日产等发展势头良好的汽车企业,唯独缺少在国内拥有巨大市场空间的家庭轿车制造企业。

双方一拍即合。2007年2月28日,海马重组拥有整车生产资质的郑州轻型汽车厂,完成了进军中原的第一步。8月17日,海马斥资购下位于经开区航海东路南、十五大街东近90万平方米的土地,以此为基地开展微型客车、皮卡车、SUV等业务。2008年4月,投资近30亿元的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5万辆轿车项目奠基,并于2009年年底顺利投产,主要车型为家庭适用型微轿——“海马王子”和微面——“福仕达”。

海马的进驻,不仅圆了“河南造”轿车之梦,使郑州开始有底气做未来几年“年产百万辆汽车”的宏伟规划。尤为重要的是,对其他重大项目集聚经开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使原本孱弱的经开区有了工业兴区的信心。

之后的两年时间,以海马为示范引领,众多符合产业政策、产品附加值高的优质大项目抢滩经开区:总投资10亿元左右,主要为海马郑州提供车身冲压件、重要底盘件、座椅、大灯、密封条等内外饰件的海马集团郑州基地10家零部件配套项目;总投资10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0亿元的中国龙工郑州基地项目;总投资80.9亿元的郑州宇通专用车、商务车、特种车以及零部件园区项目;总投资38亿元的中国恒天重卡项目;总投资34亿元的旭飞光电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中粮工业园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河南中烟年产130万箱卷烟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2亿元的郑州日产新工厂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郑煤机高端液压支架项目;总投资15.6亿元的双汇食品工业园项目等一批超10亿元项目陆续入区。“十一五”期间,经开区累计引进项目245个,协议投资额918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2家,占全省同类企业总数的1/3强。

“经济危机形势下,经开区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为全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市发改委主任蔡红曾对经开区大项目建设做出如此评价。

( 作者: 记者 裴其娟 编辑: 刘丽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