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友推荐

“我的文化,我唱主角”(人民观察)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2-25 08:47:48 来源: 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我的文化,我唱主角”(人民观察)

  ——辽宁群众文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曹焕荣 吴焰 郑少忠 任胜利

  《 人民日报 》( 2011年02月25日 01 版)  “老基层”的意外之喜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群众文化馆馆长谷秀梅,迎来了她生命中难忘的一个春节。

  2月11日,这位30多年来用一双脚踏遍全县每一块土地、以一份坚持让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成为群众文化先进县的“谷大姐”,喜滋滋地“升格”当上了姥姥。没想到的是,等待她的还有另一份喜悦:次日,满地的雪还没融化,兔年的工作日伊始,省市宣传部门两级领导就专程来县城,在文化广场扭着秧歌闹新春的人群中找到她,为县文化馆送来了200万元。

  要知道,县文化馆一年的财政拨款不过几万元。日前,为了买几副为群众领舞时用的“耳麦”,还考虑再三。

  “数十年在基层,谷秀梅可以任劳任怨,可我们怎能安心、忍心?如果政府的财力、人力、精力不重心下移,怎能为广大人民群众送去更好的文化服务?”省领导的这番话,说得这位当初放弃去专业歌舞团当演员、一心在家乡普及群众文化的大姐,直泛泪花。

  这一天,谷秀梅和200万元的事,立时在辽宁宣传文化系统传开,激起回荡。

  而这一天,距辽宁省委作出“把文化工作着力点放到群众文化建设上来”的重要部署,刚刚半年。

  为谁坚守,为谁生

  直到现在,辽宁各级干部仍不时提及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变化:

  省政府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首次增加群众文化建设指标;在布置文化工作、起草相关文件时,群众文化建设从以往的后几位前移到第一位;新设辽宁省群众文化艺术节,两年一届;群众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全省“十二五”规划和省长陈政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对辽宁群众文化建设而言,去年7月召开的辽宁省委常委会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这次会议,听取了省委宣传部的专题汇报,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省群众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王珉多次强调:群众满不满意、欢不欢迎,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文化建设成果的唯一标准。

  一系列传递辽宁省委此举深意的署名“廖文”的文章随之发表,透过标题,不难看出它们心系何方——《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文艺精品:为人民为生》、《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等也出面呼应: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

  有人解读,这是辽宁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后的新一轮纵深挺进。

  而所有的肯定和疑问,都直指一处:为什么,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文化工作会成为省委常委会的专题研究内容?为什么,群众文化建设会置于一个省当前文化工作的首位和重心?

  文化,又到“非常时”

  “文化建设又到非常时”。这是辽宁省委、省政府对新形势作出的一个基本研判。

  其时,辽宁经济已多年高速滑行,201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最终突破1.8万亿元,但是,文化产业增加值仍相对较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物质生产力的增速。文化创造力、生产力,面临着新引擎的选择。

  其时,中央规定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大体完成,改革让人们挣脱了旧体制束缚,迸发了活力。而文化工作脱离市场、脱离群众的“两层皮”现象依然严重,需要乘势而上。

  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主张,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省文化厅干部忘不了一位城市老人的心愿。家住沈阳音乐学院附近的赵明环每次路过校园,“听到里面悠扬的歌声、悦耳的琴声,真羡慕!啥时我们也能走进专业的艺术殿堂呢”?

  而鞍山市文化局干部最怕一种“冲突”的发生:每次组织群众文艺节目演出时,因时间有限,免不了要撤一些节目,总会弄得面红耳赤。大家的热情太高了,拿下谁谁都跟你急,张口就是“我的文化,我的舞台,我唱主角”!

  在辽宁城乡,当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通过电视终端连上那些偏僻的农户,农民摁一下遥控器就能学栽种、养殖技术,农家子弟坐在炕头就能收看到北京四中名师的课程辅导。这让各级干部的信念更加坚定: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一时还无法缩短,但是,通过文化惠民,依然可以有效推进教育公平和文化平等。

  大连经验则成为一面镜子。2003年起,这座城市启动“打造文化大连”行动。8年的实践证明:哪里的群众文化繁荣,哪里的人与人、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就融洽,社会管理更为顺畅。

  “看看在风里雨里、冰天雪地打太极扭秧歌唱歌曲的,有没有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难道我们就忍心把大把大把的文化经费投放到商业演出上去?”不止一次,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这样动情地提醒文化管理部门思考: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否出现了偏差?

  在辽宁的文化战略框架中,“群众文化”不仅仅指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的活动——这只是载体和表现方式。它更包括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是关于方针、政策、管理的制定,机构、设施的建设,骨干队伍培养的一个文化谱系建设,包括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新认识。

  如今,省委、省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路愈加清晰:专业院团直面市场,接受群众检验;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体,成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文艺批评,引导先进文化。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欠账还债”问题,而是能否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党的“二为”方针的关键。

  集结,向基层与民间

  专业歌剧演员田剑峰,在辽宁歌剧院工作了21年,担任副院长职务。去年5月,省里委派他担任省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而他接手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第八届全省艺术节的“转型”——前七届是专业演员唱重头戏,这一次则开始加大群众的元素,演出场次、参与人数、节目范围,都明显向业余倾斜。

  在田剑锋从“院长”到“馆长”的角色变化背后,是辽宁集结力量投向群众文化建设的一连串举措——

  花近亿元资金,用两年时间完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覆盖了全省所有行政村;首次在全省大规模启动以“百馆千站万村”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化培训“火种”工程,迄今有1700多文化馆长和乡镇文化站站长接受系统培训;自2010年起,省委、省政府计划在3年内斥资40亿元,建设一批重点群众文化设施……

  从政策制定到考核指标,从资金安排到活动调整,从资源配置到人员充实,群众文化建设掀起了新高潮。

  康尔平是辽宁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亲历并参与着这种变化。用他的话说,“给点阳光就灿烂”的群众文化,走入了“阳光普照”的新时期。

  “以往搞个活动,哪敢想哪。两三万块钱的经费,到处化缘。”他有些激动,“现在,不差钱了”。他介绍,省里对群众文化建设,那是“相当支持”。去年举办农民艺术节,做预算,撑大胆子做了个135万元的规模,“省里说啥?只要是为农民、为群众得实惠的,绝对支持,甚至还可追加”。喜得康尔平直感慨:群众文化的地位真正是立起来了。

  而田剑峰也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辽宁省第八届艺术节上,群众节目质量之优、演出人员年龄跨度之大、职业分布之广、积极性之高、观众热情之高,让他“大为震撼”。

  “对普通群众来说,专业院团的剧场演出像‘年夜大餐’,是‘剧场文化’,而群众文化才是老百姓的‘一日三餐’,是‘广场文化’。”他说,“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欣赏文艺作品,而是要主动地创造、表现、参与”。

  创新,打造文化新景

  群众文化建设,“不差钱”固然很重要,但又不全是“钱”的问题。文化民生,关键在哪?

  有人给群众文化作总结:自发、自愿、自演、自费、自创、自在……有人打趣群众文化活动是:政府抓,或者是不抓,它都在那里存在,无拘无束,不卑不亢……

  当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文化工作重心转移到群众文化决议时,也有人在称好的同时,不禁担心:“高度重视”了,会不会削弱群众文化自身的内生机制?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该如何捍卫?如何避免群众文化沦为花架子、形式主义、“形象工程”?

  这确实成为一次新的挑战。

  已成为全省响亮品牌的“红诗辽宁”诗歌朗诵活动,是“自下而上”的群众首创。在它的发源地沈阳沈河区凯旋社区、多福社区、新北站街道社区等,蕴藏在“下面”那种写诗、诵诗的冲动,曾让许多人受到感染。

  不过,当“红诗沈河”扩展到“红诗沈阳”,继而升至“红诗辽宁”活动时,曾遭遇“上面”的再三提醒。省市宣传部门开会,研究了三个问题:这项活动究竟有多少群众基础,办起来后能否持续,在形式上会不会落入“文革”时期赛诗会的老路。

  “群众文化活动,一定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只有一个积极性的,别干;下指标、搞量化、图形式的,别干”。这是辽宁群众文化组织者坚持的一个“硬道理”。

  “党的宣传部门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领导方法,简而言之,体现在8个字上:发现、扶持、引导、提高”。据此,一些群众文化的创新实践,脱颖而出。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领导出于一种“文化自觉”,主动提出学院琴房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动议。沈阳市委宣传部因势利导,推出了后来成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之一的沈阳“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让百万市民接受免费的艺术培训,为100万人次市民免费提供高雅艺术演出。政府用有形之手,调度、整合资源: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艺术院校,打开琴房、练功房;沈阳杂技团、沈阳演艺集团等第一时间带着获奖剧目走向市民,公益演出;派出1500多名艺术指导老师进社区、下乡镇。“打开报纸寻广告、挑好节目去领票”,成为沈阳市民一道别样的文化消费。而赵明环老人,也走进了艺术殿堂,经艺术辅导员培训,在全国群众文化比赛中获了奖。

  一场“收复失地”与“攻城略地”的较量,充分显现管理部门的决心。全省各地先后对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文化场所进行清理,收复已用于商业的“失地”,“还馆于民”,回归公益。一些街道服务中心宁愿一年少收入几百万元的出租收入,主动增设文化室。曾经让多少人牵肠挂肚的“在风雨里开展群众文化”的现象,大大减少。

  群众的文化主体创造力怎么发挥?大连有创意:开门问民意,登报进行文化需求调查,并举办全市文化活动创意大赛,让市民来策划;辽阳、铁岭有妙招:培养自己的“本土专家”,打造文化的“一县一品”,把文化“种”进去;省文联有办法:组织剧协、书协、影协、曲协等专业艺术家,对接乡镇,形成文联—乡镇文化骨干—广大村民,层层对接,级级辐射。

  结果看似容易,其过程其实经历了针锋相对的观念之争、利益之争。也正是坚持在争议中摸索、在摸索中改进,辽宁各级宣传部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共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起社会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群众的文化主体创造力,最大限度地使文化投入和文化设施发挥实效。”

  破题,任重而道远

  把阜新险些失传的民间舞种“安代舞”拯救起来的谷秀梅,最近又有了新动作。这位跳惯了民族舞、唱惯了民歌的“谷妈妈”,现在学会了街舞,她的文化活动辅导班,立即吸引来了一批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搞群众文化工作的,只会老三式,咋能吸引年轻人来参加呢”?

  在沈阳,一个由数十名市民自发成立、取名叫“主流”的合唱团,自己作词、作曲,创作了讴歌家乡变化的《沈阳组歌》。团员们写信给市委书记曾维,希望他能来听听自己的歌声。接信,曾维很快抽出时间,只身前往区文化馆,聚精会神地听了1个多小时,然后和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提出修改建议。

  对此,鞍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庞泽刚并不惊奇:群众文化建设,既是体现文化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联系干部与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需要贴近百姓、贴近现实、贴近需求。

  作为在市委宣传部工作了30多年的“老兵”,他的判断是:如果始终坚持群众文化的建设方向,一种向善向上的文化繁荣景致将会到来,而文化传播的格局也会因此重构。

  事实上,在辽宁,更多由群众文化建设所引发的“化学反应”,正悄然发生:

  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方式在变,群众文化的“文化含量”正在被重新打量,社会的文化民生、文化平等因公益文化、共享文化而提速,群众自办文化风生水起。文化产品生产者正面临重新建构:一方面,是大量专业院团直面市场,重树群众理念;另一方面,开始涌现大连城市国际交响团这样团员为业余爱好者组成、非职业性但却拥有专业演出水准的乐团,政府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办”文化……

  另一些难题,也已进入辽宁宣传部门破解的过程:

  在相当程度上,今天的群众文化仍未能摆脱“中老年人文化”的特色。面对引领大众文化、时尚文化的职场一族,以及80后、90后等青少年的文化主张,主管部门又该如何尊重和满足他们的诉求?

  今天的文化传播,从阵地到方式都开始颠覆传统。手机、互联网功能迅速扩大,面对播客、博客、拍客、微博的迅猛壮大,人与人的文化沟通方式、参与文化活动方式的更新,群众文化建设又将如何适应?

  当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表达多元成为一个社会进步的标识时,当励志的“旭日阳刚”和低俗的“小月月”同时可以在一夜走红并拥有各自的超大粉丝群,作为全国唯一拥有5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并同时拥有国内风行一时的评书、二人转形式的文化大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守望崇高”究竟该怎样实现……

  “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需要新的思考、新的进发。”这是辽宁的决断,而他们,已经在路上。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中原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