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文化

北京人的"三仇"和上海人的"三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1-11 11:41:24 来源: 新浪读书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文章摘自《潜京十年手记》
  作者:王干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本书简介:十年前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一个人悄悄来到北京。天很冷,我没戴帽子。我无助,在朝内南小街,冻得想哭泣。我就写文章取暖。这暖意,延续到现在,就成了一本书。在京城,你是一条无人知道的鱼。……[连载内容]

  北京人“三仇”:仇富,仇腐,仇沪

  上海人“三愁”:愁外,愁穷,愁普通话

  任晓雯的“传说”大概能代表一部分上海人对北京的想象,不大可能是北京人自己总结的。因为北京人现在更多关心的是美国人,不太关心北京以外的事,也不太关心上海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个“三仇”说明上海人关心北京人对自己的看法。显然是一种误读,仇富恐怕不仅是北京人的心态,仇腐更是全国人民的心态,上海人民也会仇恨腐败。说北京人仇腐,恐怕是调侃北京政治意识强,腐败是人民的公敌,腐败不除,国无宁日。至于仇沪,我大吃一惊,北京人怎会敌视上海人呢?至少现在没有。仇沪的情绪历史上是有的,是在1976年之前的一段时间,“文革”期间上海的经济比其他地方好,物资供应比其他地方充足,甚至被“四人帮”批为物质刺激的奖金,上海的很多工人也能悄悄拿到。全国人民对上海的特权地位都有微词。所以,仇沪其实是羡慕的极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仇沪演变成了善意的“嘲沪”,春晚那些小品里说沪语的男性一般都与小气有关,而现在沪语或沪味的普通话也在春晚小品中消失了,说明上海的形象在提升。

  近来几次去上海以及和上海朋友接触,发现他们有“三愁”,一愁外(外地人、外国人),二愁穷,三愁普通话。这“三愁”说明上海的发展进步已经非常神速,让市民有危机感。(更多请点击下页)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