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开发商10年囤地12亿平方米 保利地产第一万科第二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11-02 09:13:4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这份名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但遭到了地产界多位业内人士的质疑,焦点之一就是:航母级企业万科是否在列。

  数据统计显示,一向以“不囤地”的形象示人的万科也难逃囤地之嫌。万科2009年年报指出,万科天津东丽湖项目占地2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高达191万平方米,截至2009年底,该项目尚有14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地未开发。

  事实上,该项目早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动工。以该项目2010年计划开工11万平方米、竣工9万平方米的速度估算,未来还需要近14年的时间才能开发完毕。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项目,其绝大部分土地可能长期都会处于闲置状态。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一小块一小块对土地进行分期开发、或者对一个项目中某一地块长期撂荒,这是整个房地产行业储备土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事实上就是造成了土地的闲置,从根本上讲影响了市场供应。而囤地的本质就是导致市场供应减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表示,连以“不囤地”著称的万科都有囤地行为,只能说明行业内囤地现象的确是比较严重。

  其实,相比较其他开发商,万科的情况已属好的,许多房企存在项目整体处于长期闲置的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在多家公司的半年报中都发现,多个项目一直在开发,如泛海建设旗下的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二期项目拿地5年多,至今还在进行土地平整;东华实业旗下的北京天鹅湾项目自2005年一直开发至今,仍未全部开发完毕。

  对此,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一位副会长曾指出,土地越来越是稀缺品,拿地越来越难,土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房地产企业囤地也很正常,因为没有土地房地产企业就无法生存。

  据记者了解,上述多家土地储备为零的内地上市房企都面临兼并重组的命运,其中创兴置业、ST兴业等就正在进行重组或处理相关事宜。

  张化东则表示,部分土地闲置源于历史原因,包括毛地(土地权属未做变更、拆迁未完成等状态的土地)出让等。但也有很多开发商囤地实际就是为了坐享土地升值,因为地价房价都飙升太快,如果把土地盖成房子销售了,就无法享受地价房价的升值空间,反之闲置土地有时候收益更大,而采用分期开发变相捂盘、甚至尽量延长开发进度也能起到储备土地的效果,这就是目前开发企业普遍采用的手段。

  难以推进的“限大令”

  其实,土地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种变相囤地开发模式的负面效果。

  针对开发商囤地现象,2009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对各类城市商品住宅项目单宗用地规模提出明确上限——小城市(镇)7公顷(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中等城市14公顷,大城市20公顷。

  这一通知旨在限制各个地方城市出让单宗住宅用地的规模,被业内人士简称为“地块限大令”。

  但这一规定甫一出台,就遭到了各种质疑,甚至是遭到市场力量的反击。

  北京市在这一规定出台后立即做出反应,将奥体公园南文化商务园一块近26万平方米的土地切分成了三块面积低于10万平方米的土地,并于去年11月19日开始分别公开出让。

  但令市场颇感意外的是,最终这三块土地还是被中建国际和北京保利兴两家公司的联合体企业一举斩获。

( 作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