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专家建言“中华瓷源圣地郑州” 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9-10 07:44:15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那么柴窑和青商瓷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阎夫立说,商人衣着尚白色,生活用陶也以白色为圣洁。《中国历史通览》记述:“制陶是商代重要的手工业,陶器有灰色、红色的泥质陶和夹砂陶,还有更高级的硬陶、白陶和原始青瓷。其中最能代表商代制陶水平的是白陶。白陶以瓷土为原料,在1000°C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洁白纯净,表面雕刻有精美花纹。”

  白陶说明了古代制陶技术的成熟,并为青瓷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随后的3000多年间,青商瓷烧制业以郑州为圆心,郑州陶瓷的根脉伸向四面八方,经过历史漫长的发展与创新,于是便有了中国的“五大名瓷”。

  阎夫立说,2005年,在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还收藏了一座价值连城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西周古窑,为确认郑州是中华瓷源圣地提供了实物佐证。

  经过10年研制发明中国第六大瓷种郑商瓷

  阎夫立是钧瓷研究方面的专家,曾任中国钧瓷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长达13年。

  2000年,他受邀来到郑州大学,创建了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他说,既然郑州是中国瓷器发展的源头,为什么不能创造一个带有郑州特色的新瓷种呢?他决定延续“青商瓷”血脉,创建一个代表郑州商文化的新瓷种。

  为此,他花费了整整10年时间。

  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副所长李梅花告诉记者,传统的瓷器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必须用铅等有害物质做助剂釉。

  那到底有没有一种原料可以做到无重金属、无污染、绿色环保呢?

  为此,阎夫立奔波在郑州辖区的沟壑之间,寻找理想的料石,从创意、造型、素烧、上釉、出窑等道道工序,他都要亲自动手试验,甚至连窑炉的设计、垒砌和炉门的切割、焊接等技术他都要亲自参与。

  我国著名陶瓷专家赵文玺说:“在陶瓷领域,没有什么能难倒阎夫立的。”

  同时,阎夫立还改造建成了环保、节能的天然气陶瓷窑炉,使陶瓷的出窑成品率突破性地达90%。在国内首创无缝烧制钧瓷技术,先后改用液化气、天然气代替柴、煤烧窑烧制陶瓷取得成功,不仅降低了烧制陶瓷的劳动强度,而且消除了环境污染,改写了陶瓷烧制“十窑九不成”的历史。

  他总结的《名贵传统瓷器天然气梭式轻质窑炉》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完成了“釉下结晶微观意境”的实验,实现了“无缝烧制”和“立体釉”的创新。

  历经上万次的实验,在1320°C的高温下,一个具有造型美、釉色美、纹路美的新瓷种产生了,被陶瓷界命名为我国“第六大名瓷”。

  他们将其命名为郑商瓷,借商代“青商瓷”的谐音,取“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

  李梅花告诉记者,新瓷种的瓷土都是取自郑州辖区。打破了传统的钧瓷釉色常以“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选择了绿色为主基调,郑商瓷就是“春天的色彩”,金色纹路与绿色釉面形成完美搭配,既彰显高贵典雅、明丽祥和的气质,又突出环保、和谐的时代理念,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

  李梅花说,“郑商瓷”从“血缘关系”上来分析,“她是漫长而久远的商代中期原始青瓷的后裔;就遗传上说,具有后周御窑柴瓷的贵族基因;就釉色特点来看,它是郑州青商瓷灵魂的再现,是对商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人民日报》曾报道说,这是“陶瓷烧造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香港凤凰卫视执行副总裁、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曾发问:“这家伙干了什么?”“他在自己的小窑中做出了世界级的作品。”“他的作品让我们的生活丰富起来。”

  如今,由阎夫立创新发明的新瓷种——郑商瓷,多次作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政府要员走出国门,传遍70多个国家和地区,像一位文化使者架起了一座座中外友谊的桥梁。

(更多请看下一页)

( 作者: 记者 王战龙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