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31日有关“婚前守贞”的独家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认为性教育从地下抬到了桌面,很有必要;反对者则认为不具备操作性。
针对读者热议,本报记者昨天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婚前守贞”等内容源于美国爱家协会的教材《今生无悔》,并非我省三生教育课程教材内容。而《今生无悔》是作为近期省教育厅主办的“三生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用书,并非学生用书。也就是说,该教材与学生教材没有任何关系,也不会成为我省大、中学生的教材。
据介绍,举办这次研修班是“拿来主义”的过程,而不是照抄照搬。研修内容是为了学习借鉴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做法和经验,结合青春期教育和生涯规划、品格培养等专题,研修生命、生存、生活专题教育和活动开展的有效措施。目的是结合各地各校实际,因人因时而异,通过学习借鉴、加工改造、集成创新等,探索把部分内容和方法有机整合到“三生教育”中。这中间有借鉴、有加工、有改造,也有舍弃。
据介绍,在实施“三生教育”工作及其在教材建设中,我省已把青春期教育纳入其中。由于青春期教育与“婚前守贞”不是同一概念,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青春期教育理解为“婚前守贞”。对于一些网络误读,省教育厅从来没有要求将“婚前守贞”写入教材,并供中学大学必修。
( 作者:
记者 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