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实现艺术评价标准与收视率标准之间的互补,中国电视才能摆脱低俗的困境与怪圈。
近年来,电视低俗之风越演越烈,不断挑战既有的社会核心价值底线,不断拆解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认同的藩篱,不断亵渎我们的欣赏智力与审美能力,让观众实在忍无可忍。2010年纷繁芜杂的低俗乱象让
我们眼花缭乱,某些电视节目所呈现的搞笑、愚乐、庸俗之风、植入广告的拜金之风激起了许多观众的强烈不满,有的网友甚至群情激愤发出了“禁播”的呐喊。电视节目低俗何以呈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个中原委颇值得我们去深思。
唯收视率论者该反思
目前部分电视艺术作品中低俗成风的现状,固然与当下社会总体的浮躁状态不无联系,但是与收视率的极度强化和片面追求关系甚大。部分艺术质量堪忧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却一度飙升至前几名,根本的原因不是依靠作品的艺术品质拉上去的,而是借助众多明星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同与投射炒作的结果,收视率借助广告和明星效应能炒上去,但艺术质量却无法炒上去。为提升收视率和抓住观众的眼球,制作人可谓搜肠刮肚、无所不用、无所不能。某栏目节目竟然公开“研讨”性感、走光、尖叫等涉性话题,以一种性的暗示和猥亵文化去蛊惑观众本能中的原初欲望;就连某些气象资讯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将穿着短裙、露着大腿且妩媚十足的美女主播作为节目宣传的亮点。总之,也为了比拼收视率,制作人故意怂恿嘉宾去故作嗲媚、挖黑幕、揭隐私、搞荤段子,荧屏变得污秽不堪,观众惊呼不忍卒看。实事求是说,真正的电视艺术作品不是为收视率而生的,收视率标准无法准确评价和衡量电视艺术的精神品质与审美价值。电视节目需要一定的收视率,没有一定的广告收入不可能支撑中国电视艺术的良性发展,“理性的收视率”可以作为观众对电视节目满意度的一种参照标准,但不是电视节目艺术品质的决定标准。可以说,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困境与收视率标准的推波助澜紧密相连,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收视排行的竞争赶超,不惜透支电视艺术的媒介属性、不惜牺牲电视艺术的社会属性、不惜败坏大众的审美胃口,收视率无孔不入且无所不能的“资本”本性被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极端位置。所以,只有实现艺术评价标准与收视率标准之间的互补,中国电视才能摆脱低俗的困境与怪圈。
(更多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 作者:
薛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