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中原文化

文化世家竞风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8-23 10:23:49   来源: 北京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钱穆

  ■“钱氏名流”现象背后的“秘密”

  钱氏家族的繁盛,其原因不外如下几点:

  1、所谓“文化基因”。江南钱氏始于古代吴越,其时钱氏支派已达100多个,且多集中于江南的江浙一带,更以杭州、无锡、温州、临安为其聚居地,由此形成杭州钱氏、无锡钱氏、嘉定钱氏、嘉兴钱氏等支派,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就分别是无锡、杭州、湖州的钱氏支派。所谓“文化基因”,是指其同根同源,“地利”是中国经济重心的长三角地区,其地域相邻,加之人缘相亲的“人和”,以及文化相融、经济相通,还有随时演进的“天时”,即早在一千多年前,涵盖当今长三角的吴越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就十分密切,尤其是在钱镠建立吴越国之后,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就达到了高度统一和繁荣,而建立吴越国的武肃王钱镠就是钱氏家族的祖宗。一个家族的兴旺,脱离了这样一种背景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江南钱氏的繁盛得益于江南素为鱼米之乡,经济繁荣,百姓富庶,此处一向是中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较少战乱的地区之一。

  此外,江南东部沿海,也是中国近代最先开埠的地区之一,来自海外的新事物、新观点也最早在此登陆和传播,人们的思想也相对比较开放和活跃。是为江南钱氏繁盛的“诱因”。

  2、“富”可以带动“强”,“强”究竟要看文化。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农”与“仕”形成一种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就有了所谓“耕读世家”。那么,这种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呢?江南钱氏提供了一个样板,原来在其内部早就有了经济上的“义田”(以及“义庄”、“祭田”等)的制度安排,所谓“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以此实施于钱氏内部,就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基金”,例如钱穆帮助少年丧父的侄儿钱伟长完成了学业,就是这种家族内部互助互爱的族亲精神的体现。族亲,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文化,这也是江南钱氏抱团密集产生人才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与钱氏的人口基数有关,钱姓尤盛于长江三角洲,有人曾统计:如今江南钱氏约占全国钱姓人口的42%,达160万人,而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就将钱姓排在第二位,可见钱氏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显贵的姓氏了。那么,有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其优秀人才的产生也就是可以想象出的了。

  3、作为人才学的示范。江南钱氏如今看来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化”的作用,也即所谓人文教育。江南钱氏最早就有“钱氏家训”、“钱王遗训”传世,钱镠在世时提倡尊教重学、忠厚传家,这两条训诫(主要是梳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种关系,其与儒家士大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近,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换言之,具有充足的德、智、体、美诸教育理念的集合)广泛地影响着数以万计的钱氏后人,如钱伟长生前曾说:“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这加之传统意义上的“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耕读世家,以及家族教育的彰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育示范,其结果就是家风端正,其子孙学习的目的性也非常纯洁,即其对读书的热爱不是单纯为了学历或者未来可期的物质待遇,而是完全的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相反,他们对权力和金钱却视之淡然。这其实就是一种长久的富于生命力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作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