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又称乞巧会。这一夜,银河清浅流无声,河两岸一东一西,两颗星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炯炯发光。民间传说,他俩正踏着鹊桥走在路上——“牛郎织女鹊桥会”。
现在有些上海人喜欢将七夕乞巧节,称作中国的情人节。我记得有一年商家推出粉红色的笔记本电脑,据云此为男青年在七夕送给女朋友的最好礼物。还有一道七夕的“爱情菜”,是用鱼的鳍和尾巴烹制而成,在上菜之前再淋上一层红红的酱汁,据说象征着一对对爱情的翅膀在绛红色的祥云中飞翔。
七夕乞巧节真的是以爱情为主打内容吗?然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七夕乞巧节的关键词还是一个“巧”字。有晚清邑人秦荣光的上海竹枝词为证:“瓜果庭陈七夕同,针穿月下女儿工。剧怜纤指弯长甲,汁染凤仙猩血红。”是夕,庭院瓜果杂陈,少女们庭前祭拜,祈求天孙
(天帝的外孙女)织女能赐予自己一双巧手。礼毕,在婆娑的月影下,比赛穿七根绣花针,比谁穿得快、穿得多,谁领先谁便是今夜织女垂青的得“巧”者。看她们穿针引线的纤纤十指的指甲,都被凤仙花捣成的浓汁染红了。据徐华龙先生主编的《上海风俗》介绍,沪俗相传这染过红的指甲,十指分外灵巧,纺织时手指不抽筋。
接着,少女们又在陈列瓜果的香案旁,摆上自己制作的巧果。民国初年邑人秦锡田(秦荣光之子),在他的竹枝词中有过翔实的描绘:“麦干面细菜油香,油面调匀更入糖。薄薄铺平盘巧果,新翻花样费平章。”可见巧果是一种用面粉和油调匀好,加点糖,“又剪面成各成形油煎”,即用剪刀将和好的面,剪成花瓣、蝴蝶等形状后,再开油锅煎之而成的小吃。少女们焚香后,开始边尝巧果,边品评之。
乞巧节收场后,大家在庭院纳凉,“翘首银河驾彩虹”,“河影栏环看女牛”,仰观银河,谈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会,和他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也有少女在默默拜月,暗暗许愿——但愿能嫁个如意郎君。至此,乞巧节才涉及到爱情。
眼下不时有专家倡议将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还有人在七夕安排大男大女相亲,某些商家也趁机张罗商机。但总的来说言者邈邈,应者寥寥——因为七夕之本义在于
“巧”,恰如《上海风俗》中所概括,为“求巧得巧”。爱情只是乞巧节的延伸和附丽,而不是主旨。
(编辑 安吉)
( 作者:
王坚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