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原文化

冯骥才:中国文化每分钟都在消失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7-27 09:46:0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母亲文化”威力巨大乃民族基因

  冯骥才认为中国的文化有两类。“一种我称为父亲文化,是庙堂文化,是孔子,是能给我们力量的文化。另一种我称为母亲文化,也就是流传于民间、动态的、生长于每个人心里的文化。母亲哺乳时哼唱的歌谣,中国民间的,我们统计出来达8亿多万字的口头文学,这些是我们的DNA(基因),是我们民族的优势。”冯骥才说:“我对有些官员讲,你要你的GDP,我要我的DNA,我们只是文人,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去决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如果政府想保护,一定做得到。”以春节为例,冯骥才解释了,中国人的DNA在每年春节时都会暴发出惊人的“能量”。

  他说,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每年在同一个时间出现那么多人都一定要回家的状况,这种无形的力量正是我们血液里的怀乡情感在发作。“如果说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那么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春节。”正因如此,在他的倡导下,春节放假被提前到大年三十:“年初一才放假,那年都已经过了,年三十晚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他也重申清明、端午、中秋放假的必要性:“节日是每个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百姓过节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节日当天大家都忙着上班上学,那这个节日一定会被人淡忘。”

  “90后”关注文化保护感动冯骥才

  在昨日的讲座中,冯骥才还介绍了自己参与的对内地230万个自然古村落的核查、保护工作,以及对中国的史诗寻找。“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冯骥才还与听众分享了他在文化抢救行动中遭遇的悲凉。“事情发生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时。当时我们正在进行文化抢救工作,汶川地震发生了,中国最古老的民族羌族人民全在震中地带。羌族是一个向外输出的民族,所以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羌族的血液。羌族的文化非常灿烂,我们便开始大力抢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今年玉树地震,玉树是唐卡的故乡,当地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玉树地震后我感慨,从北川到玉树,有一种精神在行走,难道要在地震发生后我们才能发现中国文化之深么?”

  讲座现场有两名来自内地的“90后”女孩分别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日渐稀薄和中国古村落生存状况的担忧。冯骥才先是笑称自己已经活过了“90后”,与“90后”无代沟,更坦言自己对“90后”关心中国文化保护的现状很感动。其中一名来自北京的女孩更是现场向冯骥才建言,希望他能在内地组织青少年前去这些正在消亡、正在遭受人为破坏的古村落“用眼睛见证”。另一名女孩则向冯骥才征询,保护中国一些已经被商业开发的古镇的意见。对此,冯骥才表达了无可奈何之情。“像周庄,每天那么多游客,破坏在所难免。”

    (编辑 安吉)


上一页  
[1] [2]

( 作者: 刘莎莎 钟沐晨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