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文化

东北人形象被脸谱化?(图文)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7-23 09:29:19 来源: 辽宁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东北人东北话横行荧屏,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

  脱离时空背景东北人形象缺乏生命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乔焕江认为,东北人是和东北这个独特的空间互动生成的,脱离了东北这个具体的地理和历史时空,割裂人文历史脉络,东北人形象必然缺乏生命力,必然简单化、脸谱化、材料化、奇观化,难以立体化。延伸阅读:东北人咋被整成这形象?学者称幽默风趣不等于嬉皮笑脸

  噱头化遮蔽了东北人真实形象

  乔焕江这样说:“粗看起来,近年影视剧中的确出现了某种东北热的迹象,东北题材、东北人形象、东北方言在诸多电影、电视剧中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东北风"。东北人以独特而鲜活的生活,丰富而趣味化的语言,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行为方式,成为大量当下影视剧所热衷表现的对象。这些影视剧中的形象确实使国人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关注度有所提高,然而,在表面的东北热背后,却常常伴随着对东北和东北人的简单化、脸谱化、材料化、奇观化,这些与生活化和娱乐化相伴随的负面效应,无疑构成了对东北和东北人真实形象的遮蔽,是对东北人的另一种边缘化。与此同时,这种变异了的东北人形象,对东北人的自我认同也会产生众多不良影响。因此,其内在深层问题亟须我们深刻反思。 ”

  影视文化中的东北人,往往被塑造成具有某种本真、质朴性情的形象。乔焕江认为,这从守护人性的角度讲,自然无可厚非。但在社会文化趋向于现代价值体系的整体格局中,这种本真和质朴往往潜在地表达出影视剧制作者的另一重价值判断,即落后和愚昧。这一价值判断在当下影视剧中应该说是较为普遍的,它既表现为剧中东北人多是作为配角出现,也表现为东北题材影视剧中大量的噱头化和奇观化现象。换句话说,东北人在这些影视剧中很少能够成为自我理性表述的主体,过度的情绪化、任意的戏谑化,这些被片面夸张地表现出的特点使得东北人形象离理性总是很远,东北和东北人只能成为被理性所征用的某种原生态的文化材料,成为娱乐剧中的噱头和奇观,成为现代文化中的某种原始意象和本真装点。这种现象不仅仅在于影视剧制作者对东北人形象认知的不足,而且还在于对东北人所生存的社会空间及其历史与现实的遗忘或漠视。

  就像任何人只能在特定的空间中鲜活起来一样,脱离了东北这个具体实在的地理和历史时空,东北人的形象只能是脸谱化和奇观化的,很难具有内在的生命力。

  割裂人文历史脉络东北人形象难以立体化

  离开对东北社会生活的历史书写,不通过表现东北社会生活,而把某种气质类型、某种品格属性视为东北人特性的做法是简单粗暴的,所谓特性化的背后恰恰是文化工业达成文化均质化以实现市场最大化的潜在意图。而要塑造真正的东北人,则要首先理解东北这片土地,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内涵,理解它复杂的历史与现实。

  并不存在某种本质化的东北人,东北人是和东北这个独特的空间互动生成的。实际上,东北人的构成多以关内移民为主,原移出区域的文化至今在东北文化中历历可见。在进入东北这片土地之后,他们和他们后代们的命运与东北这片土地关联起来,他们书写着东北的历史,也被东北的历史所书写。东北人的性格特质中暗藏着通往历史和现实的密码,就以百年左右的历史来看,东北人的隐忍、豪放、粗犷等性情莫不是在与严酷自然的斗争、与入侵者的斗争以及大农业、大工业的建设中形成并不断更新着内涵的。这些集体斗争和劳作的历史条件,使得互助友爱、不拘小节、敢爱敢恨、讲实在、任性情这些性格特征成为东北人的自我认同,也使得苦中作乐、幽默风趣成为东北人日常生活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把这些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分割开来,是难以成功塑造立体的东北人形象的。

  塑造东北人不应去历史化去工业化和去生活化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转型的全面展开,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东北所特有的大农业、大工业等生产、生活方式一度渐渐失色,而在文艺作品中,尤其是影视文化中也随之出现了对东北和东北人的“去历史化”、“去工业化”等塑造方式。这种“去历史化”和“去工业化”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是题材选择上的传奇化,这既表现为工业题材、农业题材作品的大幅度缩减,更具传奇色彩的匪史、野史成为影视剧热衷的题材,也表现为一些传统历史题材作品的传奇化处理,比如新版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电影《铁人》等。此外,叙事场景的虚拟化和“伪生活化”也是“去历史化”的表征。

  实际上,市场化转型以来的东北和东北人,仍然有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们同样鲜活而复杂的生活,他们的生存体验和情感经验同样包含着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阵痛、困惑、期待和悲欢。影视剧制作倘若不能潜到转变中的东北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空间,无视这些复杂内容的复杂纠结,就不可能完成对东北和东北人形象的时代性书写,最终只能是一种“去生活化”或“伪生活化”的书写。

  要想塑造真实的东北人形象,东北的历史与今天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编辑 安吉)

( 作者: 王臻青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