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 首页-网友点击

【评】青海三聚氰胺咬噬社会公信力|如何鉴别三聚氰胺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7-10 10:23:34   来源: 中原网综合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编者按:这是一个奇怪的方程式,三聚氰胺奶粉正陷入一个“怪圈”,三聚氰胺重出江湖。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紧急开会,商讨在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再次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的送检奶粉三聚氰胺超标高达500余倍。问题奶粉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出,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公众信心的打击,对有关部门甚至整个社会公信力的咬噬,比当初三鹿事件还要严重得多。

  晶报报道 想当初,有关部门信誓旦旦要彻查并销毁问题奶粉,给公众一个交代,但在彻查两年之后,故态复萌,不知公众对此有何感想。三聚氰胺刚刚复出的时候,有关部门坚称仅仅是一起个案,而现在面对它的燎原之势,不知有关部门又有何新的说辞?

  三聚氰胺重出江湖。国家质检总局近日紧急开会,商讨在青海、甘肃、吉林等地再次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的送检奶粉三聚氰胺超标高达500余倍。

  面对这则新闻,我们的心情已经很难用震惊来形容,更多的是一种信任被撕裂的疼痛感。想当初,有关部门对三鹿事件展开了雷霆般的整治,直接责任人被绳之以法,问题乳品被召回销毁,三聚氰胺被列入了质检项目……可由此引起的深刻反思犹在眼前,为什么它会如此轻易地复出?除了谴责涉事企业丧尽天良,不但无视法律,还缺乏对生命起码的敬畏外,更需要追问的是,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作祟,让三聚氰胺成为“毒坚强”,在我们的生活中阴魂不散?

  事实上,这并非三聚氰胺第一次卷土重来。2009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查处了上海熊猫炼乳、陕西金桥乳粉、山东“绿赛尔”纯牛奶、辽宁“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园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标案件。这些案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生产乳制品。而据报道,最近出现在青海、甘肃、吉林等地的三聚氰胺奶粉基本上如出一辙,是用问题奶粉调兑而成的。

  也就是说,在2008年那场看似声势浩大的查处三鹿事件中,三聚氰胺问题奶粉其实并没有被彻底、干净地销毁,除恶未尽。想当初,有关部门信誓旦旦要彻查并销毁问题奶粉,给公众一个交代,但在彻查两年之后,故态复萌,不知公众对此有何感想。三聚氰胺刚刚复出的时候,有关部门坚称仅仅是一起个案,而现在面对它的燎原之势,不知有关部门又有何新的说辞?

  三聚氰胺如此顽强地死灰复燃,说明我们的社会存有违法者伺机作案的巨大想象空间和实践空间。监管缺席,制度性监管刚性不足,是问题奶粉复出的重要原因。制度性监管更能培养被监管者的规则意识,相比之下,猛药快治的一阵风式执法或曰运动式执法,除立竿见影的效果外,也使得违法者很难消除一种侥幸心理。

  但更重要的是,问责力度不够,为三聚氰胺拧开了魔瓶。轰动一时的“三鹿事件”中,那些为三聚氰胺所累的官员们,有的迅速官复原职,有的得以异地为官。毫无疑问,这一次,“彻底清查”之类的高调又会重现,但我们更想知道,当初到底是谁承诺彻查并销毁,他们又应该为今天的局面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青海生产三聚氰胺奶粉厂家3名责任人已被刑拘,但查处是否到此为止?还会有谁来为彻底清查背书?三鹿事件中的“辞职”、“免职”、“记过”之类的行政处分此次会否加码?

  问题奶粉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出,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公众信心的打击,对有关部门甚至整个社会公信力的咬噬,比当初三鹿事件还要严重得多。而比复出本身更可怕的,是拿不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和勇气来直面问题,不能铲除“毒坚强”寄生的土壤——果如此,这种复出的变种幽灵,迟早还会在我们生活中更多的领域里游荡。

(更多内容请继续点击下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作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