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 首页-网友点击

唐骏博士学历被方舟子质疑 动机与消极浮躁的对抉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7-06 07:36:3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经营网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中国青年报 方舟子先生炮轰唐骏学历造假,怀疑其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有伪,要说这事儿倒也简单,只要把学历证明公布于众也就烟消云散了,但唐先生的秘书回应称:“如果质疑的人是唐骏的老板,他的上司,那么我们有义务向老板证明,现在方舟子的动机不纯,我们认为这个人是偏执狂,他写这些完全就是为了自己出名,为了炒作自己,我们没有义务去理会这个人,再说了,唐骏也不是单靠文凭吃饭的人!”(《广州日报》7月5日)

    而就在几天前,陕西咸阳发生的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失踪案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少关于“动机”的声音。比如有人一再强调,卓登当初捐赠是为了解决家里人的农转非户口,或者是为了增选为政协委员;而今日追究捐赠品的下落,也是因为有“私心”,希望拿回作品或者得到其他的好处。作为一起公共事件,如此强调动机我们不知道是何种“动机”,我们只知道,如果没有卓登的追问,那些文物的下落可能仍然是个谜,仍然可能被“保管”在私人家中。

  再往前追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撰文称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存在抄袭,颇有一些专家对王彬彬的动机提出质疑,“派系之争”、“骂名人以扬名”之说均被提及。而在西安交大6名老教授举报长江学者造假事件当中,“动机何在”也屡屡被拿出来说事儿。动机可不可以追问?当然可以。但我想,这种追问总该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先把真假对错问题解决掉,而不能用“动机何在”做幌子,回避躲闪真假这种核心问题。否则,可真就有点“动机不纯”的嫌疑了。

  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对于是非、真理等缺乏应有的敬畏,反倒是韦伯所言的“工具理性”很有市场:人们把理性当作实现物质欲望最大满足的工具,而不承认它有自我存在的理由,因而泯灭了对于文化的渴望和对于理想的追求。而无所不在的“动机论”,就是利用了国人的这一习惯“空当”。这就像《皇帝新装》里说真话的小孩子,要被质疑“你为什么要说真话让皇帝先生出丑”、“你是受谁指使的、指使你的人又居心何在”?至于皇帝身上究竟穿没穿衣服,有没有骗子在忽悠我们的皇帝,反倒不是重要问题了。这就是为什么国人最热衷于“阴谋论”的原因所在,往严重处说这叫什么?这叫扼杀是非与正义。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动机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这本身倒也不是个褒贬明晰的词,而人们从事某项活动,难免要有一些“私欲”,总不能凡是“动机不纯”的行为统统不要吧?因为“动机纯不纯”是很难判断、很难讲清楚的事情。有些动机是不必深入追究的,即便有“私欲”,对于他人并不形成伤害,反倒是有利于公共空间与公众利益,比如学术打假,又比如王海打假。

  不难看出,“动机论”正在成为某些人的遮丑幌子、救命稻草,可这种幌子却是越来越难唬人了。但为了避免仍会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这种歪曲逻辑牵着鼻子走,尤其是避免一些真假是非就此被撇到一边去,我们还是应该点破这个命题,让大家多分析一下“动机论者”们的“动机”所在。希望笔者这种提醒,不被扣上“为了骗取稿费”的“不纯动机”。

    (更多内容请继续点击下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作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