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南省泌阳县一个小村子里有所村民自办的“福利院”,这个福利院由一人发起,三人捐出房屋,9人共同管理。为了维持日常开支,福利院在从事善举的同时,让大家各尽其能,做起了生意,卖菜、卖馒头、卖豆腐、卖炸鸡、卖卤肉等,生意都相当红火,名扬当地,日销售额近5000元。有人质疑“民办敬老院”在使用廉价劳动力,亦怀疑当地“官办敬老院”的能力。昨日,泌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廖天稳说,这是社会对民政部门工作的一个支持和补充,国家政策上是鼓励民办福利组织的,经商是一种特殊救助模式。晚报记者 袁帅 文/图
目前,“新庄福利院”共生活着20位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
29人一起生活,能干重活的干重活,不能干重活的干轻活,不能干活的不干活,其乐融融
“你们几个,来把馍挪挪,腾出点地方。”张美先一边往屋里搬葱,一边指挥着另外几个人。
在他身后,是一处有点破旧的老宅院,院内有人在洗衣服,有人在磨黄豆,有人在做豆腐,有人在蒸馒头,有人在编扫帚……墙角的椅子上还坐着一位瘫痪的姑娘。
12月23日下午,冬日里的风越刮越凉,这个小院子却显得异常热闹。
其实,十几年来,这个地处驻马店市西北百余公里的小村庄——泌阳县太山乡苗庄寺村新庄村民组,每天的人气都很旺。
到达这个小村庄的交通不很方便,下了公共汽车,还要顺着崎岖的小路步行五六里地才能达到。尽管如此,还是不时有外面的人光顾,有人来参观,有人来献爱心,也有各路媒体的记者。因为,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20多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自给自足,共同动手,小日子过得相当有滋味。当地人称这个“大家庭”为“新庄福利院”。
福利院没有具体的负责人,由于57岁的张美先乐于助人在当地远近闻名,又比较“有头脑,有能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听张美先指挥,福利院的人习惯称他为“院长”。
“我不能算福利院的领导,其实,我们这里是由9个人共同管理。”刚搬完葱的张美先还喘着气,他告诉记者,福利院共有20位孤苦无依的人,他们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残障人士,有的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还有因病被家人抛弃的孩子。
“算下来,现在我们共有29人在一起生活,平日里其乐融融,能干重活的干重活,不能干重活的干轻活,不能干活的不干活,大家也都很自觉,一起相互照应,我们都很满意目前的生活。”张美先说。
“院长”张美先为了帮别人,家都顾不上,在几位热心人帮助下,他们办起了福利院
仝常存今年18岁,是邻近的仝庄村人,四年前和父母一起来到福利院帮忙,“那些无依无靠的人很可怜,我也就是干点小活,张院长贡献最大,为了帮助别人,他连家都不要了。”仝常存对记者说。
“小仝说得太夸张了,其实,我也是无家可归的人,就不要说我了。”张美先低下头,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与这里的孤苦无助者相比,张美先的生活中同样有很大的苦衷。
他的乐于助人在周边村子很有名,邻居家里干活需要帮忙,会第一个想到他,不管农忙农闲,他都会答应。路上遇到讨饭的人,他也会领到家里,做上一碗热饭。
因为“给别人干活从来不收钱,家里的很多事都耽误了”,他成了村里有名的“缺心眼儿”,妻子最终与他离婚,孩子们也都渐渐疏远了他。
张美先本是邻近的常庄村人,看到家人不理解,伤心的他1996年年末索性搬到志同道合的新庄村村民贾天明的家居住,贾天明提供出自己的老宅院,让张美先“定点”救助流浪者和孤苦老人。
在张美先的带动下,附近村里先后又有8名村民愿意义务为福利院工作,大家都没有工资。除了贾天明,同村的贾栓成和80多岁的孤寡老人戴老太太也捐出了自己的一处宅院。
就这样,1997年3月份,拥有3处宅院和9位热心人士的“新庄福利院”正式开张,免费接收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和流浪人员。
聋哑人、类风湿后遗症患者、瘫痪的孩子都被“新庄福利院”收留了
“河”是张美先亲自带回的一名聋哑人。2004年春节,张美先到羊册镇办事,遇到了正在垃圾堆中捡东西吃的他,“大过年的,看他在垃圾堆捡东西吃,附近村民又都不认识他,觉得很可怜,我就把他带了回来。”张美先说,由于“河”是聋哑人,根本问不出他的家庭住址和姓名,大伙就给他取名“河”。 如今,“河”已在福利院生活了5年,虽然与他人沟通不便,但“河”已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中。
与“河”一样,56岁的赵树亮是类风湿后遗症患者,一直不能直立行走。10年前,他要饭经过这里时被收留。
福利院的名气越来越大,开始有人在夜间偷偷把瘫痪、残障的孩子送到门前,“这些孩子都是苦命人,他们的父母太狠心了,扔到我们门前,我们就不能眼看着不管啊。”福利院人员仝金福说。
仝金福告诉记者,2005年的一个秋夜里,他听到有拖拉机在门前停停又走了,“当时并没有多想,第二天早上发现门口有一名八九岁大的女孩,女孩被裹在被子里,鼻子流得满嘴。”仝金福把女孩抱回屋,发现这个女孩不仅肢体瘫痪还脑瘫。福利院的人给女孩取名“大妞”。
大妞也是别人扔到福利院的第一个残障孩子,之后几年,陆陆续续又有几名残障孩子被扔到福利院门前,或者扔到村子路边的荒草中。
大妞在去年因病去世,其余的4个残障孩子至今还生活在福利院中,“他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都需要专人照顾,我不敢说福利院的条件有多好,但最起码可以让他们吃饱穿暖。”仝金福说。
不仅租地种,福利院还卖菜、卖馒头、卖炸鸡、卖卤肉等,日销售额近5000元
来来往往,福利院收留的人员越来越多。
几十个人要吃饭,要生活,资金成了大问题,单靠张美先他们9个人的力量已经难以维持,于是,他们首先想到租种村民的土地,“有了地,就有了粮食,也就可以保证福利院的正常运转”。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很多人不愿种地,或者是不愿种很多地,我们就从这些村民手中租了60亩地种,每亩地的租金是100多斤粮食,去年,有部分人不再打工,就把地收回了,现在我们共种了40多亩。”张美先说。
有了几十亩地,福利院的余粮也越来越多,他们又想到了“做生意”。从2008年春天开始,福利院经营起了卖菜、卖馒头、卖豆腐、卖炸鸡、卖卤肉等生意,生意也是相当红火。
新庄村村民张保栓告诉记者,福利院卖的东西比外面便宜,离家又近,方便,大家都乐意去他们那里买。而且,可以用麦子换。
每天的经营情况都由杨合梅专门管理,她告诉记者,12月22日,福利院共销售鸡40只,大肉70斤,大葱500斤,各类时令蔬菜、水果、中西药若干,日销售额近5000元。
“我们卖的东西都是微利,每斤多是加一角、五分。”杨合梅说,生意越来越好,有时昼夜劳作还忙不过来,福利院便雇了7名员工。
生意的利润,有一部分用来支付7名员工的微薄工资,剩余部分都用作福利院的日常开支和发展。
“我们买了拖拉机和三轮车。”杨合梅说,这些东西除了福利院使用,村民都可以免费使用。
当地民政部门称,“新庄福利院”实质上是个慈善组织,是社会对民政部门工作的支持和补充
“新庄福利院”在发展的同时,也引来了很多质疑声。有人说,张美先他们是在作秀,也有人说,他们是在“使用廉价劳动力”。
“我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我作什么秀啊?我这样做不为什么,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感到很充实、很幸福,如果谁不相信,可以来看看,也可以过来生活一段时间,亲自体验一下。”张美先说。
对于“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质疑,张美先解释说:“我们接收的多是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他们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还干什么活?哪来的廉价劳动力。让个别有劳动能力的流浪人员干点活并不为过,他们无家可归,来到这里就算有了家,自己动手自给自足,这有什么错?我不知道我们哪里使用了廉价劳动力。”
张美先说,到他们福利院求助的人,均是因为某种原因达不到政府救助标准的人。
太山乡民政所所长刘督告诉记者,乡敬老院是“弱势群体”,县财政拨给乡敬老院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现在物价这么高,经费紧张,房子窄狭,维持起来很困难。
24日中午,泌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廖天稳告诉记者,这个福利院实质上是个慈善组织,是社会对民政部门工作的一个支持和补充,国家政策上是鼓励民办福利组织的。“如果形成了一定规模就应接受政府审批,纳入管理,政府对其项目进行检查指导,对聚集人员进行安全和信仰教育。”
对于“新庄福利院使用廉价劳动力”的质疑,廖天稳的看法是,如果一个慈善组织不限制收留人员人身自由,也不强制收留人员进行劳动,就无可厚非,它只是一种特别的救助方式。
(编辑:戴新馨)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