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世代山民 期待融入郑州生活圈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7-30 08:25:27 来源: 中原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荥阳,村民的新家正在建设中。

  

  几位村民在河里下网打鱼

  核心提示

  淅川,郑州,相隔382公里。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想到这两个相距甚远的地方之间会有什么直接联系,而现在,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条在河南境内长达731公里的人工渠,将贯穿河南省11个大中城市和33个县(市),淅川和郑州因此结成血脉之缘。在这场移民大潮中,位于中线渠首的淅川将有1.75万人迁移至郑州的新郑、中牟、荥阳三地。在首批10个试点对接安置点中,郑州占了两个,分别是荥阳和中牟,荥阳接收来自淅川上集镇魏营村的移民,中牟接收来自淅川金河乡姚湾村的移民。一场移民大潮把淅川和郑州连在一起,从此,淅川与郑州的脉搏一起跳动。

  逛郑州就像赶个集

  2009年7月21日上午,像往常一样,于涛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一下文件,准备到移民安置点工地上看看。正要出门,办公室的电话响了,是工地打来的,催促他赶紧过去。“哎呀,真是忙得头都大了。”接过电话,于涛咧着嘴嘟囔了一句。

  于涛是荥阳市移民局的工作人员,像这样忙碌的工作,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于涛要去的地方,是广武镇东苏村,荥阳市接纳淅川移民的村子之一。从荥阳市移民局所在的荥阳新区出发,顺着宽敞的柏油路,开车大约10分钟就到了东苏村。

  穿过一片玉米地,一大片整齐划一的房屋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移民安置新村。”于涛指着眼前的房屋说,住在这里很方便,周围的土地都分给了移民,秋收后,就不能再种了。

  远远望去,一排排的二层小楼在庄稼地里拔地而起。小楼整齐划一,所有居民房屋的主体工程已经全部竣工,室内地面也已经铺平,目前,只剩下粉刷墙壁等扫尾工作。

  东苏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好,位于荥阳市东北角,距离荥阳市区只有十几公里,与郑州市惠济区之间隔了一个村庄。“郑州的城市框架在不断拉大,再过几年,说不定这里就成为郑州市区了。”于涛十分看好这个安置点的发展前景。

  东苏村移民安置点共接纳移民212户865人,移民全部来自淅川县上集镇魏营村。

  魏营村村委会副主任魏景洲已经在这个施工工地住了3个多月,处理一些施工中的小问题,这里即将成为他们的新家——魏营新村。“村民对这个地方都很满意,房子盖得也好,距离荥阳和郑州市区都很近,用我们老家的话说,想去郑州市区逛逛,就像去赶个集。”魏景洲看着眼前的房屋,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让魏景洲和魏营村村民满意的,不只是地理位置和房屋,还有一应俱全的配套设施。

  魏营新村的房屋完全按照新农村标准建设,水、电和有线电视通到住户家中,房屋的室内布局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每家都配备一个沼气池。“等我们搬过来后,家家户户都能用上干净的沼气了,与以前烧柴火相比,干净多了。可能刚开始村民还不是很习惯,慢慢就好了,好的生活习惯是必须要培养的。”魏景洲说。

  除此之外,居民小区还建有卫生室、超市、学校、村部和文化大院。“你看看,如果不是移民,还在原来的地方,要实现这些东西,恐怕还要发展好几年,此次移民,让我们直接赶超10年。”

  目前,小区内的公共设施还在紧张地建设中,根据规划,魏营村将在8月21日正式搬迁。“搬迁前,一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都会完善到位,小区的绿化和道路硬化也会做完。”于涛说,“我们会把小区建设好,迎接淅川的兄弟姐妹。”

  移民获得高产土地 全是水浇地,都是高产耕地,拿小麦来说,每亩地比其他地方多产300多斤

  东苏村只是荥阳接收移民的村庄之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全长约129公里,荥阳市内干渠长29.5公里,荥阳市将安置淅川县移民3952人,分别安排在高村乡、王村镇和广武镇的3个乡镇。

  荥阳市高度重视此次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工作,安置移民的3个乡镇都处在连霍高速公路北侧,田地都属于高产地块,旱涝保收,属于荥阳市的传统粮仓;交通便利,到上街区、荥阳市和郑州市区的距离都不超过20公里。其中,广武镇到郑州市区的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

  荥阳市的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

  淅川县魏营村需要搬迁的人数为372户1484人,一部分安置在东苏村,剩下的安置在距东苏村不远的三官庙村,两个村子同属广武镇。

  据于涛讲,广武镇为了能够调整出移民需要的1725.36亩生产生活用地,涉及8个村20个组。“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于涛说,东苏村移民安置点的土地是周边4个村子“挤”出来的,“需要计算村子原有人口和土地,一点点算,一点点调整,经过反复测量、规划,不容易啊!”

  魏营村村民搬迁到东苏村后,每人可以获得1.05亩耕地,2.5分宅基地。为移民出让土地的东苏村村民,可以获得每亩2.3712万元的补偿。

  “给移民分的耕地全部是水浇地,都是产量很高的耕地,你可以打听打听,这个地方被称为荥阳的粮仓,拿小麦来说,每亩地比其他地方多产300多斤。”

  “是的,这个我们打听过,周边的村民都说我们捡了个大便宜,因为在淅川,我们村的人均耕地是9分,不能浇,还总被水淹,以后就不怕淹了。”还没等于涛说完,魏景洲就插起话来。说这话时,魏景洲显得很激动。

  东苏村村民李勇杰对来自淅川魏营村的移民表示了欢迎。“南水北调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项目,为了这项工程,他们都搬离家园了,我们分给他们一点地算不了啥。这里发展前景很好,希望他们过来后,能生活得习惯、幸福。”李勇杰说。

  “双赢”的契机 中牟县与淅川县缔结为友好县,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交流合作

  东苏村是荥阳市安置淅川移民的一个缩影,与荥阳一样,新郑和中牟也为安置淅川移民付出了巨大努力。

  同样是作为首批试点对接安置点,中牟县的规划和荥阳一样,移民安置点也都选在土地肥沃的乡镇。

  中牟全县安置淅川移民9100多人,涉及7个乡镇和14个移民安置点。马杨农场移民试点将在今年8月份开始接收来自淅川县金河乡姚湾村的千余人。通过前期充分对接,第一批农民安置用房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8月底完成移民搬迁。

  除此之外,今年6月份,中牟县还与淅川县正式缔结为友好县。两县今后还将加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以库区移民安置为媒,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推进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虽然新郑市的移民安置点不在首批试点之列,但是新郑市也在时刻准备着。

  在郑州市的移民安置点中有一个农场,而唯一的农场就在新郑市梨河镇。

  作为新郑接收移民的4个乡镇之一,梨河镇有着自己的优势,这里距新郑市区不到5公里。和荥阳市的规划一样,新郑的移民安置点也都选在土地肥沃的乡镇。

  “选择安置点时,市委、市政府考虑最多的还是土地。”新郑市移民局一工作人员说,除选择最好的村修建安置点外,新郑市对移民安置还有明确的控制指标:生产用地是水田、水浇地和果园的人均1~1.3亩,旱田人均为1.4~1.6亩,新村人均生活用地80平方米。

  郑州对南水北调的贡献 将接收淅川县移民17500人,分别安置在新郑市、中牟县、荥阳市的27个乡(镇),1个农场

  南水北调分为东、中、西3条线路,其中中线工程经过河南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闸引水,跨越湖北、河南、河北,终点是北京、天津,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277公里,中线工程主体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郑州市区的方案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全长约129公里,总干渠从长葛市后河镇流入新郑市(39.6公里),经中牟县(22.2公里)、管城区(10公里)、二七区(11公里)、中原区(11公里)、荥阳市(29.5公里)等,从王村镇的李村穿越黄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总干渠预计在2013年建成,建成后,郑州将新增水面700万平方米,形成从东南至西南到西北三面环水、绿色屏障沿线而行的壮丽景观。

  当然,南水北调让郑州受益的同时,郑州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接收移民的责任。

  郑州市将接收丹江口库区淅川县的移民共17500人,将分别安置在新郑市、中牟县、荥阳市的27个乡(镇),1个农场。

  “在移民到来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土地,选择安置点,让他们过来后能安稳地住下来,迅速地融入郑州的生活圈。”接收地之一、新郑市移民局一位负责人说。

  “快要去郑州了,很激动。”2009年7月10日上午,淅川县金河乡姚湾村村民姚百范告诉郑州晚报记者,那天,他满怀希望地站在村里的山坡上往远处望……

  尾声

  回首与眺望

  记者在淅川移民村庄采访的这几天里,雨时常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潮湿的山村,弥漫着离别的味道。时光,像丹江河上飞鸟的翅翼,一扑闪,就是一重天的变换。16万多人依河而居,依河而歌,如今他们就要离开,向着新的方向、新的希望而去。

  回首那山那河,不由心生依恋、不舍与感伤,老人们那粗糙的手掌伸开在土地的脊梁上,抹掉了有关往事的一把泪。

  南水北调大工程改写了一个村庄的历史,在那羊肠小道上,行走着一个个顾大局、舍小家的背影。明天,他们将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扛起崭新的黎明,耸耸肩,显得那么从容。

  回首与眺望,那些耿耿难离终将被新的生活、新的色彩所取代……

  (编辑 徐珂珂 戴新馨)

( 作者: 郑州晚报记者 王战龙 牛亚皓 袁帅/文 赵克/图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